当前位置:首页 >焦點 > 正文

今年的代更古裝劇

2025-04-19 09:49:19焦點
  今年的代更古裝劇,頻頻因為“被罵”而出圈,比代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丑咱感覺——現在的古裝劇是越來越不能看了。

  最直觀的古装感受是“醜”。

  秋官身段、剧还白古神顏、有救天涯四美……全都是代更過去式了,古裝男神幾乎斷代,比代純看臉都選不出來新人,丑咱觀眾甚至絕望地發起了“古裝醜男101”大賞。古装

  知名的剧还帥哥也經常攤上奇奇怪怪的造型。

  古裝劇女演員,有救跟男演員比,代更是比代好看多了。但是丑咱,古裝劇整個審美都越來越糟糕糟糕,美女不斷重複白瘦幼,美得非常扁平化。“小白花”的美已經超越了劇情需要,她們就算是被綁架、奔喪、演女將軍,都帶著宇宙中最永恒的半永久精致妝容。

  儀態更是大問題,男演員總是帶著嘻哈範兒、舞刀弄槍手腳笨拙,不見玉樹臨風之姿。小花們的舞姿也沒有經過培訓。雖然人設未必是能歌善舞,但一舉一動實在不太像古人。

  想想以前那些沒有美顏濾鏡的古裝劇,美人們美得各有特色、驚為天人。重點是,演員們不僅人美,她們的舞姿也是美妙絕倫。

  而這每一寸美麗,也有劇組集體的精心雕琢。在當時,無論是導演、服裝師、編舞師都暗藏“神功”,大家為每一場戲傾注心血,於是才有了這些無法複製、堪稱藝術的一幕幕“仙境”。

  “東方美”、“古典美”在用心的人的手裏,可以詮釋得淋漓盡致,多年後也讓後人們驚歎不已。拿前者與現在古裝劇一對比,簡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古典美消亡記”。

  外觀上如此,更不要說劇情了。“古偶”都是工業糖精片,大製作的曆史劇也常常淪為瑪麗蘇傳奇。女主角全靠開掛升級打怪。無法推進情節時隻需要天降男角色愛女主。最近幾年更有一種趨勢是恨女主或挑釁女主的女反派必須出身低賤、沒有好下場。有些人設號稱是“大女主”,又沒有真正“大”起來。甜寵劇又是無腦發糖,劇情在重播爛俗梗和擲骰子隨機播放之間來回橫跳。

  很多人都說,古裝劇再不努力,B站的古風UP主都能替他們拍了。

  不,你們還不夠不了解現在的情況,現在是:B站出個古裝舞蹈綜藝,都比古裝劇能打。

  上次寫周潔的時候,很多評論都說她這種專業舞蹈演員穿古裝跳舞太美了。

  《舞千年》裏,我童年看到那種“古畫裏走出來”的美,終於又出現了。

  啊,終於又看到認認真真梳頭的古裝美女了。

  終於看到每個關節都帶著古典韻味的身姿了。

  終於看到豐富多彩不單一不扁平的古典人物造型了,終於沒有白瘦幼審美了。

  布景簡直吊打一眾塑料廉價古裝劇!這個置景水平去拍曆史正劇,也可以了。

  尤其要強調的是,不要以為《舞千年》是那種台下坐著評委、台上跳舞、跳完再點評的舞蹈綜藝。

  節目的形式不是競賽,而是以喬振宇、張曉龍等人為主角,薦十二支舞,補全神書《十二風舞誌》的故事。

  你甚至可以不拿它當綜藝,就當8集電視劇也行。因此更驚喜的是,就連劇情,《舞千年》都比現在古裝劇好多了。上B站評論區一看,大多數這節目的觀眾,都是進入了追劇模式。

  我最喜歡的段落要先說——《婉平爭舞獻明堂》。這可是現在電視劇很少見的真·雙女主劇情啊。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在一起,不是搶男人,而是積極在武則天麵前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見地。這個不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嗎,女人集體搞事業哎。

  這個段落呈現了兩位大唐傑出女性在朝堂上的風姿,更表現出她們之間的相互欣賞和幫助。古裝劇沒做到的,《舞千年》做到了。

  曆史上的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本就是一雙知己。二人在政治上相互幫助,中宗病逝後她們一起草擬遺詔。上官婉兒被殺後,太平公主十分哀傷,安頓婉兒後事,搜集編撰了婉兒的著作。

  這是絕佳的女性主義題材,但甚少有古裝劇以二人為雙主線展開。終於,讓我在《舞千年》裏看到了我最愛的“婉平”!

  從選材到敘事手法再到拍攝細節舞千年》在呈現古代故事上,都可以作為古裝劇的教科書。

  首先,現在古裝電視劇普遍無法讓觀眾入戲,還是因為“沒看頭”。最直觀的就是服化道敷衍、失去了時代感。

  以前的電視劇,一定是要在服道化上下苦工夫的。《漢武大帝》照著曆史資料、出土的漢代文物一比一還原了一批道具。劇中道具甚至可以在博物館中找到原型。劇中的食物道具也有講究。相關資料裏顯示,馬王堆出土的漢代人肚子裏有瓜子、小米,於是劇組給劇中人設計的食物都是香瓜、小米、羊肉之類的食物。

  就算現在的古裝片預算高、投入大,也很少見到古典美。因為整個行業追求的不是還原和考據,而是追逐熱度和流行。

  比如說,某些劇組會花大價錢請設計師,讓古裝與現代奢侈品牌高定禮服設計融合,可是這些改良版古裝更像影樓風的紗窗蚊帳戲服,完全是現代人的附會。

  就算是仙俠劇,也應該符合古代神話裏的古典感覺,幻想可以天馬行空,但不是放棄古典美的理由。

  在敷衍不考究的物件的圍繞下,演員氣質也過於現代。有時候打開某些古裝劇,感覺演員像是在古風樣板房裏拍小視頻。

  說回《舞千年》,雖然因為體量和題材所限,做不到大型曆史連續劇的程度。但起碼,這檔節目是在努力尊重古典審美,細節都經得住推敲。

  比如片場的擺件,不僅造型古色古香,而且上麵還有細細一層蜘蛛網,不像某些古裝劇一樣,嶄新一片。

  眾所周知,B站彈幕裏有很多“考據黨”觀眾,她們甚至能說出各個朝代的裝飾細節。《舞千年》的細心製作也使得畫麵經受住了“考據黨”們的審視,甚至還得到了誇獎。

  演員妝容上也更符合角色身份與經曆。敗走麥城的關飛皮膚黝黑粗糙,嘴唇幹裂,是一個武將被逼到絕境的樣子。

  遠嫁匈奴的昭君,發絲變白,臉上和手上布滿曬斑,這是她在塞外生活多年,經受風霜洗禮過的痕跡。這是磨皮古偶劇裏沒有的畫麵。

  很多觀眾也都發現了,發型是現在古裝劇審美退化的集中體現,《紅樓夢》人人都要早起兩小時梳頭的辰光不再有;《武則天》裏的雲鬢金步搖也尋不見;隻有黑長直黑長直黑長直,勒得演員發際線都後退。至於妝容更是統一按現代流行的來,無視傳統審美習慣。

  在《舞千年》裏,女演員們的發型和妝容,都沒有跑偏,每個造型都符合朝代特征。

  做古裝戲最關鍵的一個要素,是古代禮儀。 

  《舞千年》在禮儀方麵就很在意細節。第二集《踏歌》裏,就有漢族貴族女孩成人禮的呈現——上巳節笄禮。女孩們在閨房梳妝、在祠堂行禮、在山野中結伴踏春等經過被一一還原。

  如果你看得夠仔細,會發現,在第一集的《相和歌》的小劇場裏,群演都在一絲不苟地還原漢代禮儀。

  再說“台詞”。

  絕大多數國產劇的編劇並沒有基本的古文基礎,甚至連語文基礎都欠缺,除了稱呼上有“臣妾”、“父皇”、“大人”這類,其他對話基本上就跟現代人聊天差不多。《舞千年》裏穿插的小劇場,雖然台詞不多,但做到了有古意,且通順準確。

  台詞寫得好,演員居然演得也很好。

  不要以為舞蹈演員隻會跳舞,一個優秀的舞者,本身就是一個有共情能力的好演員,所以《舞千年》的演技水準,可以說比今年的古裝劇平均水平還高了。

  舞蹈演員的演技,主要體現在眼神上,這是《舞千年》裏的一大看點。

  曹丕、曹植共同向父親曹操獻舞,雖然是兄弟共舞,可是彼此之間的鬥爭呼之欲出,兩人眼神中也有著刀光劍影。

  《絲路花雨》裏神筆張思女成疾,在昏暗的洞穴想象著女兒舞蹈的樣子,嘔心瀝血地創作,畫到忘乎所以。而演員哭得淚眼婆娑的樣子也讓人感到心酸。

  《俠骨傘影》裏俠客在玫瑰花雨中舞動,最後離開時的一回眸,淒楚也浪漫。

  《趙氏孤兒》段落,程嬰決意用自己的兒子換趙氏血脈,演員不僅肢體語言到位,麵部微表情都看出掙紮。

  大家熟悉的喬振宇,這次不再是“喬美人”,而開始扮演滄桑成熟的中年人。前幾集裏他分別飾演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和神機妙算的狄仁傑,兩個角色都要演出“高智商”的感覺,而喬振宇不僅台詞功底好,眼神也很有戲,將兩個角色演出了微妙的不同。

  扮演司馬懿時,喬振宇的眼神是穩重中透著狡黠,不時用眼角餘光打量全場氣氛。

  目光似鷹般敏銳,才能運籌帷幄,不徐不疾地將話題引導到利於己方陣營的方向。

  喬振宇扮演狄仁傑時,則更加鬆弛、豁達;

  眼神中帶著一種溫厚忠誠的光芒。

  現在的古裝電視劇還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故事沒有內容,常常是換個朝代談戀愛,劇情大注水。

  故事類型少就算了,最糟糕的是,即便是愛情戲也做不出心動感受,隻留“人造糖精”。古人的羞澀、曖昧、徘徊,劇組不會拍,最終還是將現代霸道總裁那一套移植到古代。

  相比起很多注水的工業糖精古裝劇,《舞千年》裏的短片僅僅十分鍾,卻秒秒不浪費,故事短小精悍,緊湊好看,讓人意猶未盡。

  短短十分鍾裏,《趙氏孤兒》就呈現了程嬰夫婦喜獲孩子的歡欣、夫婦得知孩兒要被送去替死的掙紮、妻離子散的程嬰苦痛不已等等劇情。

  短短的劇情裏保證了豐富的生活細節,像程嬰妻子放下水盆的那一秒停頓,充分體現了她勞作後的辛勞。

  人物的感情更是充沛感人、有層次的。“程嬰妻子拒絕交出孩子”這段雙人舞蹈很感人,兩人的掙紮、悲戚都隨著舞蹈動作逐層深入地體現。

  《幻世金剛》隻是開頭一個俯拍的鏡頭,就有了末世大片的感覺。

  《俠骨傘影》一開場就是黑白影像,配上荒蕪的風景、王家衛式的念白,很有《東邪西毒》的感覺。

  其中的武打戲動作流暢、炫目,而這也代表男女主角之間情感的牽扯。

  不同的小故事有時還有驚喜劇情互動,形成互文。比如《俠骨傘影》與《越女淩風》這兩個故事,就是男女主角視角切換敘述的愛情片。

  其實想想,我們小時候愛看的古裝劇,很多都脫胎自曆史故事或經典傳奇,反複重新解讀並不減少趣味,反而讓我們一再體會經典。例如從《一代女皇》到《武則天》,就是台灣和大陸對同一個人物的不同解題方式。

  《舞千年》就找回了過去古裝劇的習慣。每一個舞蹈背後的小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橋段,除了《趙氏嬰兒》這種著名的古代悲劇之外,昭君出塞、武則天過壽、敦煌壁畫,都是我們的中華文化裏最能引發共鳴的場景。

  舞者們用舞蹈來表達情感、節目用精致的細節來鋪陳,就是《舞千年》重排老故事的方式。

  很妙的一個彩蛋是,每期節目的最後,薦舞官會突然打破對著鏡頭,打破第四麵牆,讓“采舞官”對舞蹈進行投票。這時觀眾們才發現,“采舞官”就是屏幕前的自己。對啊,我們本來就是“五千年”的一部分啊。

  現在古裝劇現在呈現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整體行業的工業水平問題,是打光、服化道、演技、敘事、題材等等技能的全麵退化。

  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現在當古偶劇占了古裝劇這個品類的大頭之後,古裝劇連演員走位都很少,很多都是男主角說話的大臉切到女主角說話的大臉,拍得像PPT,連過去以言情化商業化著稱的瓊瑤劇都有不少一鏡到底的大段台詞。

  因為這幾年來古偶習慣了用很貴的藝人,主角的時間都是錢,所以拍攝都先拍最貴的人的戲份,方式就是最省錢的拍法,走位、背詞、一鏡到底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所以漸漸從古偶開始,PPT式拍法就流行起來。

  現在看似拍攝手段發達了,後期處理便利了,給古裝劇帶來的更是災難多於好處,摳圖的配音的反正都很省事,連打光都不用認真,反正最後一鍵磨皮。

  好劇需要每個細節共同努力向上,而壞習慣卻容易蔓延到整個行業了。每件事都不願意花時間,再美的美人在磨皮濾鏡和糟心劇情裏也讓人無法欣賞。

  現在有對比更能看出問題:古裝劇沒做到的事情,一檔舞蹈綜藝全做到了,上哪兒說理去?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係。

最近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