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唐亞華
編輯|黎明
李詩宣,那回农村年轻這個頗具詩意的卖水名字,屬於一個25歲的那回农村年轻山西小夥子。他上學時期就常看CCTV-7的卖水節目《致富經》,裏麵有各種創業者的那回农村年轻勵誌故事。當時他看得心潮澎湃,卖水打心底裏崇拜這些人。那回农村年轻
沒想到的卖水是,在二十出頭的那回农村年轻時候,他就踏上了自己心目中偶像所走的卖水路。隻不過,那回农村年轻這一路酸甜苦辣,卖水幾年摸爬滾打,那回农村年轻他才初嚐創業帶給他的卖水喜悅。
經過大學時期的那回农村年轻摸索,從2019年底開始,李詩宣正式回鄉創業。他在網上幫家鄉山西省文水縣劉胡蘭鎮賣出了價值2.3億元的牛肉、豬肉、貢梨等當地特產。不僅幫家鄉處理了滯銷梨,還為小鎮的農牧業找到了更好的出路。李詩宣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電商帶頭人。
如今,在電商平台上,李詩宣這樣的群體正在崛起。他們有著這樣的共同特點:95後,年齡僅20歲出頭;學曆高,多是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創業賣農產品,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前不久,經營湧泉蜜橘的95後商家陳凱就火了。事情的起因是,浙大博士生小肖因做真菌接種實驗需要大量橘子,便在拚多多上購買台州湧泉蜜橘。店鋪老板陳凱了解到小肖是博士研究生,買橘子是為了做實驗時,當即表示,不收錢,捐一箱橘子。他說,“幫不了國家什麽大忙,遇到了就想著出點力。”
事情被浙大博士生分享到網上後,不僅上了熱搜,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還湧入陳凱店裏用行動支持他。兩天內,他的店鋪直播間觀看人次超過600萬,訂單量超過10萬單,一口氣賣光了村裏的240萬斤蜜橘,“湧泉蜜橘”也被很多人認識。
95後一代,正在用實際行動為自己代言。
96年大學生,兩年賣掉兩億農貨
就在兩年前,李詩宣還深陷創業失敗的沮喪中。
高考成績不理想,上了一個專科院校。2015年,還在讀大一的李詩宣想到了做電商來賣山西的酒。他發現在拚多多上,商家注冊、發布產品都好操作,就開始在上麵賣貨。穩定的時候,每個月能收入四五千元。
後來李詩宣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做電商運營的朋友,看到對方每天在朋友圈曬交易紀錄,他特別心動,也學起了對方的模式。大二下學期,他就在太原組建了公司,帶著舍友、朋友五六個人,正式創業幫拚多多商家做店鋪運營。
“我們服務過的商家,比較知名的有德州扒雞,我們還曾經幫汕頭一個內褲廠家運營店鋪,最好的一次是參加拚多多的秒殺活動,一天就賣了4萬單,我們收1%的傭金,賺了三四萬塊錢。”
一切順風順水,2019年上半年,意氣風發的李詩宣,不滿足於為別人服務賺點傭金,他想整合供應鏈,找貨源自己賣貨。“我找了福建一家服裝廠,付了訂金,拿回來一批貨,結果原本的打法失靈了,怎麽都賣不動。”
連虧四五個月,總共虧了60多萬元,之前賺的錢,加家裏要的錢,全都砸進去了,兄弟們的工資三四個月沒發了,李詩宣實在扛不住了。解散了團隊,回到家鄉,他被打擊到了穀底,每天晚上打遊戲,白天睡覺。
李詩宣回憶,當時,他父親實在看不下去了,對他說:“你這樣每天混日子以後怎麽生存?你就要站在社會的最底端嗎?”父親的話驚醒了李詩宣,他也受不了在家越來越頹廢的自己,開始想著重新規劃人生。
2019年底,李詩宣開始審視自己家鄉的產業。一梳理發現,家鄉豬牛羊養殖業、水果種植業都很發達。文水縣是武則天故鄉,這裏出產的“女皇貢梨”也小有名氣,在當地有上萬畝專業種植;劉胡蘭鎮有個保賢村,是遠近聞名的養殖、販運、屠宰、加工肉牛專業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返鄉之後,李詩宣先後帶動超過100多位年輕後生,加入電商產業之中攝/齊軍
但他也注意到,家鄉人習慣做線下生意,他們日常把貨物賣到榆次、太原、祁縣,也有人用冷鏈車運往陝西,所有的交易都發生在線下方圓幾百公裏範圍內。他想,如果整合好各個環節,把這些搬到互聯網上,也許能賣到全國各地。
“我去找當地的加工廠談合作,家鄉互聯網不太盛行,我一張口他們都感覺不靠譜,覺得我是小孩,也不認為網上能幫他們帶來更多收益。”李詩宣反複強調,自己年紀雖小,但做過電商,可以試一試,賺了錢繼續合作,賺不了錢,雙方一起承擔損失。
就這樣,他的第一個合作商過來了,那是一個有養殖、屠宰等一條龍服務的豬肉加工廠。“和之前創業一樣,我還是在拚多多上賣,我把豬肉的描述做得非常詳細,寫了這個豬在哪裏生出來、吃什麽長大、到了多少斤進了屠宰場,後來還有很多商家盜我這張圖用。”趕上2020年豬肉行情好,李詩宣的店鋪僅豬肉就賣了8000多萬元。
首戰告捷,他在當地有了一些知名度,其他加工廠、養殖場都找過來了,他又跟中通談了物流優惠,自己的團隊負責線上銷售、運營、物流,廠家隻管包裝、質量篩選。兩年來,他已經賣出了價值2.3億元的家鄉農產品。
李詩宣不是個例,12月2日,拚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在拚多多上,截至2021年10月,95後“新新農人”數量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
經營湧泉蜜橘的95後商家陳凱、97年的返鄉賣大蒜的大理姑娘……95後“新新農人”崛起,正在成為一股新潮流。
大學生創業,把全村都帶火了
最開始,家鄉人很排斥互聯網。
李詩宣舉例,一斤梨,賣到線下能賺五毛錢,在線上銷售因為包裝、物流等成本,一斤隻能賺兩毛錢,程序繁瑣,到手錢還少,很多人就不樂意了。
當地冷藏庫比較多,一般果農都是把秋天收的梨放在冷藏庫裏,反季再賣。2021年上半年,梨的行情特別差,當地貢梨大麵積滯銷,一斤一毛錢都賣不動。“我就去跟一個農戶談,試一試在網上賣,多少還能挽回一點損失,要是等新梨下來之前還賣不掉,基本上就要扔掉了。”
最後李詩宣將貢梨上架,十斤12塊錢,一天能賣3萬斤,最終在新梨下來的前一個月,他把家鄉大部分滯銷梨都清掉了,賣了160萬斤,挽回了果農的部分損失。之後,在當地做電商成了一種風氣,現在有上百個商家在拚多多上開店賣農產品。
在他看來,取得這些成績,並不是95後有多神通廣大。“我們當地的農產品包括產業鏈的發展都已經很成熟了,老一輩已經把路鋪好了,我們就是傍大樹乘涼,隻需要把互聯網和當地產業結合一下就可以了。”
除了電商,李詩宣也在嚐試搭建直播團隊,他還打算在家鄉開展專門的電商培訓,把更多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家鄉商家,讓他們少踩坑。再往後,他想在國內一些核心城市建設自己的雲倉,爭取把劉胡蘭鎮的產品第一時間送到顧客手裏。
最近火爆全網的湧泉蜜橘暖心商家陳凱也是一名95後新新農人
農產品和互聯網疊加為什麽能出現這麽大的效應?
資深電商運營從業者宗偉告訴深燃,首先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消耗品的消費頻率高,複購率高。比如水果,一旦價格優惠,吃起來還不錯,複購率就不錯。另外,因為拚多多,很多人在線上買水果的習慣逐步形成了。
但要在拚多多這樣高性價比的平台上做好農產品電商並不容易,需要有極強的產品優勢,還要掌握電商平台的運營規則。
“事實上,不是市場沒有那麽低價的商品,而是要看商家有沒有能力拿下這些貨,拚多多上的農產品本身賣得很便宜,這就倒逼著商家去除中間商,才能把利潤擠出來,說白了就是要有一手貨源。所以,產出貨的人直接來賣,或者能拿到一手低價貨的商家更有優勢。”宗偉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回鄉創業的95後大學生,可以說占了天時地利。
《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新新農人”群體普遍具備本科、大專學曆,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生、海外留學生,95%以上均為返鄉創業的“農二代”、“果二代”、“批二代”。
他們有的自己家裏就經營某些品類,有的接近貨源地,可以直接跟果農或工廠合作。再加上,95後回家鄉做電商,在城鎮或農村,生活成本、運營成本都會降低。他們也更了解和更願意接受互聯網產品,可以去學一些運營知識,用好互聯網,能讓家鄉的傳統農業快速觸網。
至於如何持久地經營好一家拚多多店鋪,宗偉的建議是,第一要把握好產品質量,第二要把握好利潤。他舉例,賣水果的時候可以選擇賣“中果”,因為“大果”單價必然更高,如果降價,沒有利潤,商家也做不長久,“小果”很難有複購,“中果”口感等各方麵還不錯,性價比也夠高。
事實上,商家要想長久發展,就得能賺到錢,持續虧損或用低劣的產品撈一筆就跑都不可取。在拚多多上賣貨的核心邏輯就是物美價廉,所以做農產品同樣要控製好產品和利潤之間的平衡。
“要做兩三個以上品類,並且快速驗證每一個產品的利潤邊界在哪裏,有沒有邊際效應,算不過來賬的要調整。另外,還要用一些巧勁,比如農產品季節性強,要快節奏推;年底的年貨節,很多人需要雞鴨魚肉還有水果;春節前後很多店不開門,競爭較弱。”宗偉表示。
農業升級:需要網紅,更需要品牌
95後回鄉創業賣農產品,不僅代表著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更重要的意義在於,95後帶著自己對互聯網的了解和對年輕人需求的洞察,能夠帶動農業產業升級。
至於如何做好這件事並持續下去,95後通過分享日常生活,擴大知名度,以人帶貨或許是第一步。
如今,第一批95後“新新農人”已經火了。陳凱、李詩宣們,不僅被身邊親朋好友看到,也被電商平台重視,作為標杆進行宣傳,他們還得到眾多網友的支持點讚。
而農業要想長久發展,打造品牌是必不可少的。農產品本身是有品類無品牌的一個類目,褚橙是為數不多的出圈的品牌,這對“新新農人”也有可借鑒之處。未來,農業升級,需要帶頭人,更需要品牌。打造品牌,第一是要做好產品把關。
李詩宣就在著力打造家鄉品牌,“我的下一步規劃就是組建‘英雄電商小鎮’,讓更多農戶參與進來,擴大規模,並主打自己的品牌。我們文水的‘女皇貢梨’一旦推廣出去,在酥梨裏麵就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在這之前,李詩宣強調的還是嚴格把關、篩選,保證賣出去的產品都能達到標準,同時,不能盲目定價,既要讓供貨的人有利潤空間,享受到紅利,還要在客觀的基礎上,把利潤降到最低,讓利給消費者。
從東航辭職後,何爽回到大涼山,通過拚多多賣石榴,三個月賣出3000萬/受訪者供圖
另外,打造品牌還要利用好平台紅利。
在主流電商平台中,各家的優勢品類不一樣。淘寶擅長快消、美妝、服飾,京東在數碼3C類目有積累,農產品則一直是拚多多的優勢品類。這些年來,產地直供、農副產品上行,一直是拚多多大力扶持的項目,對農產品零傭金,運營、流量傾斜支持,都讓農產品商家在這裏成長和出圈具有極大優勢。
而且,拚多多一直以來就對農產品品牌傾斜流量資源。比如,今年雙11,拚多多上就有蘋果狂歡節,補貼山西萬榮蘋果、四川鹽源蘋果、山東榮成蘋果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及其他農產品品牌。
拚多多花真金白銀補貼商家的邏輯也不難理解,補貼商家越多,平台上用戶就越多,進而吸引到的商家也會越多,這樣能放大網絡效應和邊際效應。
對商家們來說,在一些大促節點加入平台組織的活動,結合品牌本身的優勢,更容易出圈。比如參加平台活動,用戶通過拚多多的拚團鏈接,把產品分享給身邊人,品牌就打出去了。
用戶端也有這樣的感知。“我經常在拚多多上買紅薯,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平台推薦的煙薯25號,發現烤著太好吃了,就推薦給了公司的幾個同事,他們吃了也覺得很好,經常複購,這個煙台農科院培育的煙薯25號在我們身邊就徹底火了。”來自北京的互聯網人琪琪對深燃說。
目前,已經有大批95後“新新農人”通過電商效應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會理石榴、平和蜜柚、湧泉蜜橘、秭歸臍橙、洛川蘋果、賓川大蒜、鹽源醜蘋果、蒲江獼猴桃等農產區的產地品牌,呈現出“一縣一星”、“一品一星”的現象。
另外,大批95後在拚多多上運營店鋪,為了迎合平台高性價比的特點,盡全力壓縮中間商環節,也在倒逼供應鏈優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如今,越來越多的95後大學生回鄉創業賣農貨,他們影響並帶動著身邊的年輕人返回家鄉、建設家鄉、為家鄉代言。兩年以來,李詩宣先後帶動當地多家養殖場、屠宰場、加工廠、經銷商,以及超過100位95後參與到電商產業中。
這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的擔當、情懷和責任感。
“現在已經有一些大學生回鄉加入到我們公司,我也希望年輕人生於農民,有機會就要回歸農民。我非常自豪身在英雄的故鄉,通過互聯網把我們英雄故裏的產品銷往全國甚至全球,是我最大的目標。”李詩宣說。
*題圖來源於pexels。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宗偉、琪琪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