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做手术手术切除人體病灶

时间:2025-04-16 22:20:49来源:编辑:

醫生正在操作台上操作機器人進行手術。机器机器 記者 黃伊娜 攝

閩西南首例!人医人目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昨完成,生做手术手术過程大約一小時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黃伊娜 通訊員 羅超 王思佳) 你是回事何否在電視劇中看到過這樣的場景:醫生操控著機器人的手臂,探入人體中,机器机器屏幕上,人医人目機械臂微小而精準地移動著,生做手术手术切除人體病灶。回事何這個畫麵,机器机器昨天在廈門上演了!人医人目

昨日下午,生做手术手术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展了閩西南地區首例機器人手術,回事何為一名56歲的机器机器男性患者進行肺癌切除手術。手術室中,人医人目先由醫生在患者的生做手术手术胸部開了3個直徑不到1厘米的操作孔和1個3厘米的輔助操作孔,再將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放置於胸腔中並調整角度。接下來,主刀醫生坐在操作台上,通過信息化的操作台看著放大了10倍—15倍的三維立體成像進行手術操作。然後係統把醫生所操作的技術和方法轉化為信息數據,經過處理後再傳送給機器操作臂,機器操作臂再根據醫生的指令來完成手術。

整個手術過程大約一小時,出血量不超過5毫升,成功將患者右上肺部存在的腫瘤切除。

據了解,這台做手術的機器人,是第三代達芬奇機器人Si,主要由患者手術車、影像車、主導操作台三大部分構成,患者手術車上共有4條機械臂,其中一條為鏡頭臂。

機器人做手術,就是由機器來執行人的思維和操作方式。目前的手術機器人並沒有自主智能程序,不會自行完成任何手術動作,所有手術步驟還是由醫生操作控製。操作的醫生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考核,取得資質後才可操作機器人手術。

據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著名胸外科專家薑傑教授介紹,機械臂可以完全模仿人手腕的動作,7個自由度的活動範圍甚至超過人手,比人手所產生的動作更加精細。同時,係統具有自動濾除人手抖動的功能,能避免人手抖動、偏移導致的誤差,能做到“精準微創”,對於複雜類手術的完成,有獨特的優勢。不過,機械臂深入需要較大的體腔,適合開展胸腔腹腔內手術,如顱腦、眼科、體表等手術,目前暫時不需要機器人的參與。薑傑教授表示,除了胸外科,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還將把手術機器人運用到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科等多個學科。

延伸閱讀

什麽手術機器人都能上場嗎?

薑傑說,手術機器人有一定適應症,需要較大的體腔,讓機械臂深入。平時能夠做胸腹腔鏡的手術,機器人都有望涉足。像眼科的手術、顱腦的手術就不一定需要,體表的手術也不一定需要這麽複雜的操作。

手術機器人目前發展得如何?

在全世界,現在共有4000多台機器人裝備。2006年至去年,根據一些統計資料顯示,總共進行了80多萬台手術。但是在中國,隻有將近70台機器人,在福建省這是第二台。截至目前,中國大概做了10萬台手術,去年全國做了3萬多台機器人手術。總體上有運用得越來越廣的趨勢。醫生做機器人手術要專門培訓嗎?

據薑傑介紹,醫生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最後的考核,合格以後才能做。目前,包括薑傑在內,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有數位醫生接受了相關培訓。接下來,醫院其他學科的外科醫生也將外出培訓,機器人手術將會運用得越來越廣泛。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全球財經交易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