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王通訊員陳玉潔)在廈門

时间:2025-04-16 22:36:40来源:编辑:

原標題:著名篆刻家王守楨的著名篆刻60載藝術人生:一朝結緣 一生癡迷

王守楨(右一)為學員講解。記者晉君攝

海峽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晉君,家王通訊員陳玉潔)在廈門,守桢有這樣一位篆刻家,艺术缘生他的人生印章古樸優美、沉穩大方,朝结痴迷具有筆墨形神之妙。著名篆刻除了為許多名人刻章,家王他的守桢印章還多次作為廈門大學的禮物之一送給來訪的客人,這位老人就是艺术缘生王守楨。

上周,人生記者來到廈門老年大學篆刻班,朝结痴迷王守楨老師正在這裏為學員們上課。著名篆刻隻見他站在三尺講台,家王神采飛揚,守桢絲毫看不出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

廈大贈送給連戰的印章就是王守楨篆刻的。

用筷子練習刻字

王守楨讀小學六年級時,他的鄰居所在英華中學開設興趣班教篆刻,鄰居學習回來後教給他。從那時起,王守楨開啟近60載的篆刻人生。

剛接觸篆刻時,王守楨沒有名師教導,隻能別人刻章時,他在旁邊學習。他說,“當時家裏很窮,沒有材料可以刻,就把筷子鋸掉,用正方形的那一段來刻字。”

經過刻苦的自學和琢磨,二十幾歲的他開始為一些名家雕刻印章,慢慢在福建小有名氣。

1958年,王守楨在《文匯報》上看到一枚印章《鍾聲送盡流光》,並配有一首寫得像詩一樣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篆刻家錢君陶。“我當時覺得這印章太漂亮了,便給《文匯報》寫了一封信,連同自己刻的印章寄過去,希望報社能把我的作品轉交給錢先生,得到他的指點。”

等了一段時間後,王守楨得到錢先生的回複:“你以下層為藍本,應盡棄前習,重新學習。”看到這樣的批複,王守楨心涼了半截,覺得自己刻了5年的心血被批得“一無是處”。

花6年重新學習

癡迷於篆刻的王守楨沒有放棄,重整旗鼓,花了6年時間從頭開始學,改正之前5年的錯誤。

那時起,王守楨刻出滿意的作品,都會寄給錢先生,請他點評。“印文線條要有婉轉之姿、抑揚頓挫,像寫書法一樣,提筆有粗有細。”從錢先生的教導中,王守楨領悟到,篆刻與書法時相通的,所謂“書從印入,印從書出”。

於是,王守楨拜在著名書法家虞愚門下,潛心學習書法。3年裏,他每天晚上到虞愚那裏學習。後來,王守楨刻了一枚印章表達對兩位恩師的懷念,印文是“低首為公拜榻前”。

對藝術的不斷追求,已經成為王守楨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他眼中,篆刻帶給他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平靜,他從不參加任何形式的比賽,也極少出印集。對他而言,接觸篆刻開始,名和利已經淡出他的生活。

老來桃李遍廈門

退休後,王守楨在廈門老年大學教授篆刻藝術。這一篆刻班創辦於1998年,至今已有20年了。

他結合自己幾十年來的篆刻實踐,在教學中形成一套係統而獨特的教程,為廈門培養了兩三百名篆刻人才。在課堂上,王守楨深入淺出地講解“五個原則加留空”法則,把深奧的理論變得易學、易懂、適用。

篆刻班的學員每年定期聚會交流,並出版學員作品集《印友集》。

學員鄧文乘已經出了兩本篆刻集,她2002年師從王守楨,她說,“王老師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學教給學生,上課充滿趣味,會講很多古今名人軼事。”

據篆刻班前班主任楊培仁介紹,2006年,連戰和夫人訪問大陸時,廈門大學贈送連戰夫妻的兩方壽山石印章就是由王守楨篆刻的。

王守楨表示,他希望把篆刻技藝繼續傳承下去,“比如我的學員現在嘉蓮街道友鄰中心成立了篆刻學堂,深受居民喜歡。”

王守楨1937年生於廈門鼓浪嶼,著名篆刻家、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盟盟員、廈門政協書畫室顧問,出版有《王守楨印存》、《王守楨閑章集》。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全球財經交易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