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綜合 > 正文

有這樣一位中國企業家

2025-04-19 09:41:32綜合

生命有一種硬度,王传靈魂不屈,福想腳下就一定會有一片堅實的中国人土地。

有這樣一位中國企業家,争口巴菲特稱他為天才:“他能掌握最尖端的王传技術,做到別人做不到的福想事。”查理·芒格說,中国人“他是争口愛迪生和韋爾奇的合體”。

但相較於企業家的王传稱呼,他更喜歡別人叫他“技術狂人”,福想在他眼裏,中国人“一切皆紙老虎”,争口一切皆可改變。王传

芯片困境下,福想有人說,中国人“中國難以造出頂級芯片”。他立即反駁道,“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同時,他又帶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說,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中,這麽一個聰明的民族打造的一個產業,除了第一,第二真是恥辱。

但不可否認,他也是一個榮耀與爭議並存的人。

白手創業,他曾被打上了草莽商人的標簽;連續跨界,他被認為是最有創新基因的商業野心家;激進擴張,他同時也被刻上了山寨大王烙印。

他就是王傳福。

這個有著“技術狂人”“汽車狂人”“顛覆者”標簽的55歲男人,仰仗著他創造的“比亞迪模式”,帶領著他在2003年成立的汽車公司,在充滿喧囂與質疑的潮水中不斷翻騰。

回看王傳福的過往,有年少時的艱辛,有轉型時的陣痛,也有勝利後的榮光。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位有必要細細研究的民族企業家。

羅曼·羅蘭說,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細數那些稱得上優秀的中國企業家,似乎都有一個苦難的開始。

曹德旺輟學放牛,寒冬臘月裏刨開冰冷的土地,隻為撿幾個別人翻剩下的紅薯填飽肚子。

任正非一家九口,合蓋兩三條被褥,年幼時最大的夢想不是好好學習,而是能吃上一個饅頭。

生活雖難,但曹德旺和任正非至少還有著家人的陪伴,相比之下,王傳福的人生,似乎從一開始就處在了絕境之中。

13歲喪父,15歲喪母,最小的妹妹因無力撫養而被迫送人,他發誓考上中專,長大吃上公家飯,母親卻在中考當天突然離世,即便缺考兩門考試跑回家,依舊沒能見上母親最後一麵……

家徒四壁,父母雙亡,這就是王傳福的人生開局。

01

暗夜行路,他的童年異常艱難

1966年,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無為縣的一個木匠家庭,他排行老七,前麵還有五個姐姐和一個哥哥,算上父母和後來增添的妹妹,家裏一共十口人。

那個年代,一個農村家庭要養活十口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憑王傳福的父母如何辛苦工作,家裏的經濟情況還是捉襟見肘。

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靠著父親世代相傳的木匠手藝,一家人的溫飽倒也能勉強解決,最重要的是,兄弟姐妹們生活在一起,那種其樂融融的幸福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然而,這美好的一切,都在王傳福13歲那年,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一年,罹患肺癌的父親不幸離世,失去了家裏的頂梁柱,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身上,為了養活一家人,她沒日沒夜地替別人縫補衣服,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支撐八個孩子的日常開銷。

萬般無奈下,幾個姐姐相繼嫁人,妹妹被送到了親戚家寄養,看著年幼的弟弟,成績優異的哥哥王傳方含淚輟學,自己進城打工補貼家用,但他心裏明白,王家必須要有一個讀書人,縱使日子再難熬,也一定要把這個弟弟供出來。

生活的苦楚,年少的王傳福是嚐夠了,家庭的變故下,他與同齡的孩子比起來顯得更穩重早熟,性格靦腆不大愛說話,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學習中。他知道,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了在了自己身上,發誓要考上中專,工作後報答家人。

可命運就是這麽無常,王傳福中考那年,母親因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就在他中考那天,母親撒手人寰。

得知消息後,王傳福再顧不得接下來的考試了,扔下筆,瘋一樣地跑出了考場,可等他趕回家時,母親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

人生最苦是別離。

僅僅相隔兩年,雙親相繼離世,十幾歲的王傳福萬念俱灰,望著家裏的破房子,又想了想剛結婚不久的哥哥,他決定輟學打工,不再做家裏的累贅。

但當他把這個想法透露給哥哥王傳方後,換來的卻是兩個重重的巴掌。

王傳福後來回憶道,當時哥哥極力反對我輟學,他認為隻有讀書才能改變我的命運,在哥哥眼裏,“再苦再累,賣房也要讀書,隻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聽完這番話,王傳福眼淚湧出,再次踏進中學的大門,他立誌要考上縣裏最好的高中,而這一次命運沒有再捉弄他,一年的日夜苦讀,王傳福最終被無為二中順利錄取。

此後,哥哥和嫂子開了一家小店,繼續供王傳福讀書,相較於之前,王家終於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期,但時常還是會因柴米油鹽而發愁。

王傳福讀高中後開始住校,每周末會回家向嫂子取10塊錢的生活費,有一次家裏實在沒有錢,嫂子翻遍全身,也隻找到幾張毛票,看著瘦弱的王傳福,她咬了咬牙把自己的嫁妝當了出去,又在村子裏挨家挨戶地借錢,終於湊足5塊錢給到王傳福。

看著那零零散散的一疊錢,王傳福泣不成聲,回到學校後愈發努力,王傳福的高中老師回憶道:“他是我教過最努力的學生了,他每天都隻睡幾個小時。”

而王傳福也沒有辜負兄嫂的厚望,高考結束後,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中南礦冶學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大學,成為全縣少有的幾個大學生。

那是1983年,王傳福17歲。

02

看準時機,扔掉“鐵飯碗”,

他讓比亞迪響徹全世界!

王傳福上大學那天,王傳方把自己結婚時帶的一塊“上海牌”手表送給了他,勉勵他繼續用功讀書。

後來,為了離王傳福近一些,也為了多賺些學費和生活費,王傳方又把家搬到了千裏之外的長沙,在學校附近做起了小生意,繼續供王傳福讀書。

上了大學的王傳福,也比小時候活躍了一些。在無為老家,他被人稱為“啞巴子”,在大學裏,他會積極參加在食堂舉辦的舞會,還獲得過“舞林高手”稱號。

不過,王傳福的活動也就僅限於這些,看到哥哥如此辛苦,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學習或做實驗,他就會去幫哥哥嫂子打理店鋪。中南大學就在“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嶽麓山下,王傳福卻整整四年,都沒有爬過這座名山。

1987年,王傳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讀研。在那裏,他受到導師賞識,三年之後留院任職。

工作的第二年,他便被破格提拔為副主任,也是當時工作室裏最年輕的副主任,隨後幾年是主任,高級工程師、副教授……

此時的他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也離他最初的夢想——吃公家飯,最為接近,再加上新婚燕爾,在外人看來,已經算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了,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種日子可以一直安穩幸福地過下去。

時間到了1993年,又一個改變王傳福人生軌跡的年份。

這一年研究院決定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由於王傳福本科、碩士期間都一直都專注於電池研究,他被委任為總經理,派往深圳負責公司的籌建。

彼時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後第二年,一片生機勃勃,無數座高樓拔地而起,耳邊也流傳著各種發家致富的傳奇故事,王傳福在這風起雲湧的發展浪潮中嗅出了一絲隻屬於自己的商機。

在深圳,他看到很多人在用“大哥大”,這個磚頭一樣的手持無線電話,售價高達2-3萬元,光是裏麵一塊小小的鎳鎘電池,就能賣到上千塊。而電池,恰好是王傳福的研究專長,他的心被撩撥起來。

1994年,王傳福在《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上看到一則消息:日本出於環保考慮,將放棄傳統的鎳鎘電池產業。

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痛點是貧窮,對於環保還沒有那麽在意。日本放棄的這個大產業,對中國而言,是一塊大肥肉。

“日本不造鎳鎘電池了,那麽鎳鎘電池市場就會麵臨巨大的缺口”,王傳福將這一發現火速上報,無奈的是,當年國企僵化的體製讓他的請示均石沉大海。

他很快就明白了,如果繼續待下去,隻會讓大好的機會從手中溜走,更重要的是,在他看來,企業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將永遠處於被動地位,甚至被淘汰。於是王傳福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比格電池總經理,扔掉“鐵飯碗”,下海單幹。

1994年11月18日,一個20多人的小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起名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專做電池,沒人會想到,這個小作坊的名字,日後將響徹全世界。

結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自己開發部分關鍵設備,然後以半自動、半人工來完成生產,王傳福在這裏打造起了獨有的“比亞迪模式”,隻用了100多萬元人民幣,就建成一條日產4000個鎳鎘電池的生產線,生產成本比日本廠商低40%。

巨大的成本優勢,讓比亞迪電池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全球電池產品價格大跌20%至40%,很多的電池廠商處於虧損邊緣。但比亞迪卻逆勢增長,一年賣出了1.5億塊電池,成為與三洋、索尼、鬆下齊名的國際電池生產廠商,最高時,全球每三台手機,就有一台手機使用了比亞迪的電池。

這一年,比亞迪一舉成為了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電池生產商,王傳福也收獲了“電池大王”的桂冠。

03

汽車,不過是“一堆鋼鐵”

一切技術專利都是紙老虎!

2002年7月,比亞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一時風光無限,從窮小子到企業家,王傳福也為深圳又增添了一個傳奇故事。

但從貧困走向繁榮和從繁榮中生長出來的人,心態終究是不一樣的。

比亞迪上市後,王傳福反而更憂心忡忡,在他看來,電池這個行業的“池塘”太小,就算比亞迪把全世界的手機電池都包了,一年也不過就幾百億的市值。

幾百億,對於王傳福來說,隻能用“也不過”三個字來形容。

2003年,他又看上了一個正在爆發的行業:汽車。說幹就幹,沒過多久就收購了年年虧損的西安秦川汽車公司,正式殺入汽車行業。

一個對汽車毫無所知的電池企業來做汽車?王傳福這是在癡人說夢!收購當天,質疑、懷疑,紛至而來,“一個做電池的,怎麽能做汽車呢?汽車和電池能比嗎?王傳福你懂汽車嗎?”

資本市場的反應則更直接和激烈,當得知王傳福想造車的時候,香港的投資者把電話打到王傳福的手機上,聲嘶力竭地喊:“我們要拋你的股票。死為止!”

麵對接連不斷的負麵聲音,王傳福放下狠話:“汽車?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堆鋼鐵’。”這與李書福當年“汽車無非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的“狂言”何其相似。

還有人說,即使比亞迪真的動了造車的念頭,也繞不開國外的技術專利,但他沒想到,王傳福恰巧是那個對所謂的專利壁壘最嗤之以鼻的人。

他說,“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文獻,30%來自樣品,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也就5%左右。”“一切技術專利都是紙老虎!”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普遍麵臨的“技術恐懼症”,這種恐懼正是對手給後來者營造的一種產業恐嚇,他們不斷地告訴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發很難,直到你放棄。

為此,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專家,不僅在辦公室裏堆滿了技術相關的書籍,還和員工們一同參與一線工作,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把製造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摸透,從而尋找出一種方法把成本壓到最低。

而他技術攻關的訣竅,就一個字,拆!

例如,在比亞迪位於上海鬆江的汽車工程院,有數千名汽車工程師,他們中的90%都是大學一畢業就來到比亞迪,王傳福每年都讓這些年輕的工程師們學習拆車,他還要求他們拆完之後寫出詳盡的報告。

據說,拆車伊始,有些年輕的研發人員不敢輕易拆名車,王傳福知道了,二話不說,就用鑰匙把自己的進口奔馳車狠狠劃破一道,然後說:“現在你們可以去拆我的車了。”

當然,這種拆不是簡單的模仿複刻,他更看重的是要強化對汽車技術的理解,要把這些技術掌握住。

“做一個產品和懂一個產品是完全不同的,在技術上講究的是‘Know-how’,就是每一個環節都知道如何去做。”

就是靠著這樣的原始技術積累,加上吸收和並購汽車鏈條的一些技術,比亞迪成為全國首家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百萬的車企,旗下汽車憑借著皮實耐撞的優點,素有“公路坦克”的美譽,極高的安全性也讓比亞迪成為消費者心中的良心企業。

這些年來,盡管這套拆解和仿製的打法給比亞迪帶來了不小的爭議,但不可否認,這一獨創的“比亞迪模式”,也正是王傳福關鍵的製勝之道,如其所言:

“想和別人競爭,還要走別人走過的路,那就是自尋死路。你和別人一模一樣的打法,你憑什麽打贏?所以,必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04

錯就錯了!

就是要爭一口氣,爭一個麵子

最後,再聊一個對比亞迪汽車而言,相對“敏感”的話題。

我們知道,比亞迪的汽車和其他國內廠商很不一樣,車型以朝代命名,“唐”“宋”“元”“漢”“秦”,不僅如此,比亞迪甚至連內飾方麵的按鍵配字都以中文顯示,有人覺得這很不符合“國際範”,看上去好像有些“土”。

這一點,不隻是一些消費者不理解,一些業內人士也很難想通。

使用中文按鈕,不僅要另開發一套模具,無形中增加了一大筆成本,對於國外消費者來說,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中文,這會影響到汽車在海外的銷量。

但無論外界再怎麽說,王傳福對中文似乎有一種執念,他說運用中文按鍵是必須做到的,而且永遠不可能去更改這一決定,並堅定承諾:就算是做錯了也要堅持下去。

今年3月,在企業家對談節目《酌見》中,王傳福向外界回答了,這麽多年來為什麽堅持使用中文的背後原因。

他說早期創業是為了擺脫貧困,但等有了一家比較有規模的企業後,創業就不再是為了掙錢,剩下的其實就是一個骨氣。

鏡頭下,他講了這樣一段不為人知的經曆:

“第一次我去美國,他們老讓我拿這個返程機票給他看,我覺得很難受,好像我就要賴在你美國不回來似的,我幹嘛要賴在你美國不回來?

我外語不好,我到你美國是解決你的就業,就這種對人格的侮辱讓你很難受,有一次到了英國也是這樣,他們盤問你,盤問半天,讓你出示很多東西,我當時就甩開走了,我護照也不要了,我就走出去了。

我是個企業家,我到你那應該是設公司的,是和你應該做貿易的,我不是想賴在你這不走,我們中國人不笨,我們的產業不會比你差,甚至比你還好,我們就是為了爭一口氣,就希望能夠把這個產業做大,為中國人爭一個麵子。

為了爭回這口氣,掙回這個麵子,王傳福把漢字視為中國人骨氣和信心的象征,麵對種種質疑,他反問道:

“中華民族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漢字,為什麽不能用?車賣到國外,有些人可能覺得中文按鍵不洋氣,可能影響銷量,沒事,出了錯我承擔,我舍得這點銷量。”

王傳福的發問不無道理,當我們的消費者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查閱意思時,外國人又為什麽不能學中文呢?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比亞迪堅持漢字的背後,也不僅僅是在繼承文化,更是在潛移默化地推廣中華文化。

回到現實的銷量問題上,有人問他,“當你的銷量和理念有衝突時,你怎麽選擇?”

他說,“我們還是堅持我們是中國人。”

“有些可以談,有些不可以談,比如造型可以談,但是這個涉及中國文化的問題,底子的東西我們還是堅持。但也可能是錯的,但是我們就這麽走,錯了就錯了。”

05

結語: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沒有比腳更遠的路

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句話放在王傳福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他不按常理出牌,敢想敢做,成就了今天的比亞迪,他的一生,也是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用雙手改變命運的典範。

在他看來,生命有一種硬度,靈魂不屈,腳下就一定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遠的路,從一個無父無母的窮小子,到如今身價百億的企業家,王傳福的一生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也承受了別人難以忍受的質疑。

但所有的驚濤駭浪最終都被他那股不服輸的勁頭所馴服,也正是憑著這股勁頭,王傳福開創了市值千億的比亞迪帝國,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今天,他還有個心願,他希望自主品牌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他說“懇請到自主品牌的店裏看一看、開一開,然後再比較一下。我們在努力,希望消費者能多看我們一眼,多實拍一下我們的車。”

是啊,今天的“中國製造”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我們不需要再妄自菲薄,就像王傳福一遍又一遍訴說的,“我們這個民族不笨、不懶,隻要給機會,我們應該做得更強大……”

作者I夏昆

來源I正和島

最近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