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記者走進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金湖社區玉蘭新村黃先明、蜀山葛惠珍夫婦家中,旬夫续年家裏的妻连老家具已經發黃,充滿歲月的捐资痕跡,夫婦倆衣著十分樸素。助学滿牆的合肥錦旗和捐資助學的照片讓這個家“熠熠發光”。
黃先明、蜀山葛惠珍夫婦連續38年捐資助學,旬夫续年累計捐資90餘萬元,妻连幫助了100多位貧困學子完成學業,捐资他們先後被評為安徽好人、助学中國好人等。合肥
“我們吃過那種苦,蜀山知道沒學上的旬夫续年滋味”
(黃先明、葛惠珍夫婦仔細珍藏與學子們的合影照片)
85歲的葛惠珍自幼家庭貧寒讀不起書,但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她來到附近的小學窗外蹭課。一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教室裏的學生都沒回答出來,而站在窗外的葛惠珍卻準確的回答出來,在老師和鄰居的幫助下,她“意外的”獲得了上學機會。上學後的葛惠珍更加刻苦讀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跟葛惠珍一樣,1937年黃先明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1957年,他考入南京農業學院(後改名南京農業大學),命運從此改變。這段經曆,讓他更加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心頭一直存有一份執念,就是要盡己所能,資助貧困家庭的學生。”黃先明、葛惠珍夫婦的捐資助學始於1985年。當年,黃先明因病住院,聽聞鄰床陪護因交不起住校費,孩子將麵臨輟學。了解這一情況後,夫婦倆一商量,決定伸出援手,當即表示可以讓孩子住進自己家裏,這樣就不用擔心住校費的問題。出院後他們把女兒的房間整理出來,免費讓其孩子居住,還貼心地購買了生活用品,每周還給孩子燒些可口的飯菜。彼時,夫婦倆家中也不富裕,上有老人贍養,下要負擔女兒的大學費用,但是他們深知沒錢上學的滋味,即使再困難也要幫助這些孩子有書相伴。
在寧國工作期間,夫婦倆先後資助了6名貧困生完成學業。黃先明說:“這些貧困家庭的子女,如果我們能幫他們一把繼續完成學業,也許就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隻要我們還活著,就一直捐下去”
(黃先明老人簽署捐贈遺體誌願書)
1999年,黃先明、葛惠珍夫婦退休後從寧國移居至蜀山區井崗鎮金湖社區玉蘭新村。雖然退休金不高,但老兩口仍不忘資助貧困生。
他們把退休金“一分為二”:一份用作家庭生活開支,一份作為捐資助學“基金”,如此下來他們的生活非常樸素節儉。他們的家人也用實際行動支持老兩口的“事業”,經常加入到“助學”活動中,一起幫助身邊的困難家庭,讓失學孩子能夠背上書包,重返學校接受教育。
老兩口每天堅持看報紙、看電視,隻要看到刊登的求助信息,他們便會馬上想方設法將“愛心”傳遞到求助者手中。2004年,老兩口通過媒體了解到渴望學習音樂的盲童王香君,隨即捐助了3000元。多年來,他們一直關心香君的成長,2015年香君成為安徽省第一位參加高考的盲人孩子,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音樂學院。從2018年開始,他們每年捐助2萬元支持金寨縣希望工程,目前已經捐款10萬元,資助60多名學子……
在夫婦倆家中,一幅十字繡作品《滿堂紅》掛於沙發上方,這幅作品的背後是濃濃的深情。原來這幅繡滿了牡丹花的《滿堂紅》,是由夫婦倆曾經幫扶過的學子小李的母親親手繡製而成。小李的母親是一位小兒麻痹症患者,因家庭生活困難,供孩子讀書和生活很吃力。黃先明、葛惠珍夫婦得知情況後開始資助小李讀書。“這個孩子從小學、初中到中技都是我們一路看著成長的,現在學了汽車修理後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葛惠珍說,“沒想到孩子母親用一針一線給我們做了這麽珍貴的禮物。”當小李母親送來十字繡的那一刻,葛惠珍感動得直掉眼淚。
“看著孩子們成長成才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在采訪中,隻要說起受助者在學業上的進步,老兩口格外神采奕奕。三十多年間,他們自己都記不清幫助了多少孩子,隻有家裏保存的“捐資助學”證書和榮譽獎杯,以及一張張捐款的票據見證了他們捐資助學的愛心。
樸實善良的黃先明、葛惠珍夫婦,對於那些貧困的學子,從來都隻是慷慨資助,不計回報。有人曾問過,“你們一直這樣默默付出為了什麽?”老兩口說:“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差別太大了,隻要我們有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上一把,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黃先明、葛惠珍夫婦向青年學子宣講新時代讀書的意義)
對於親曆過貧困年代、求學路途坎坷的夫婦倆來說,他們對於貧困學生有著天然的愛護和關切之情。他們捐助的不僅是對下一代的深情,更是對祖國未來的深深愛意。
來源:何芳芳 王金娜 詹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