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毗鄰殼丘頭遺址群

时间:2025-04-19 08:31:15来源:编辑:

南島語族玉玨吸引了一名參觀者注意。到博江信恒 攝

要想了解一座城,物馆不妨從一場說走就走的叩响“Museum Walk”(博物館漫步)開始。

近日,平潭記者走進平潭新開館的历史殼丘頭遺址博物館,為你揭開嵐島千年風韻的到博神秘麵紗,探尋南島語族文明起源與擴散的物馆密碼。

殼丘頭遺址博物館位於蘇平片區上攀村,叩响毗鄰殼丘頭遺址群,平潭總建築麵積達1.34萬平方米。历史

參觀者在曲麵大屏前駐足,到博觀看影片《先民的物馆一天》。江信恒 攝

在這裏,叩响曆史與現代相互交融碰撞。平潭博物館的历史整體造型獨具匠心,簡約的設計元素與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糅,從遠處望去既像山巒又似波浪,與平潭濱海島城的氣質十分契合。而在建築入口處,幾乎每個人都會在一扇巨大的落地窗前停留打卡,透明的窗口如同一雙眼眸,透射出館內珍藏的千年奧秘。

作為一個地標性建築,殼丘頭遺址博物館按照不同主題,設置了“向海而生——平潭史前文化”“風好揚帆——南島語族航海術與文化”“南島藝韻——寶爾博物館珍藏”三個展廳,以“源”“流”“彩”為主線,通過豐富的展品、翔實的史料以及虛擬現實、互動體驗等先進的展陳手段和多媒體技術,全方位展示南島語族的獨特文化。

開館當日,遊人如織。踏入一號展廳,柔和的燈光從頂部灑下,一下就將人拉入探秘的氛圍中,仿佛進入一個靜謐空間。陶壺、陶杯、石锛、貝飾……一件件展品整齊陳列於展櫃之中,按照西營遺址、殼丘頭遺址、東花丘遺址和龜山遺址的順序依次布設。

展出的南島語族腰帶貨幣,由貝殼和植物纖維製成。記者 郭雅瑩 攝

仔細看,各件展品的表麵外觀雖談不上精致,甚至略顯粗糙,卻蘊藏著先民的聰明智慧。

“南島語族先民原來是這樣捕獵的!”一名遊客感歎。狩獵、烹飪、祭祀……在展廳深處,一麵曲麵大屏正循環播放著影片《先民的一天》,詳細解構先民的日常。

屏幕對麵,矗立著多組造型各異的先民雕塑,讓人仿佛置身於數千年前的南島語族聚落,耳邊回蕩起來自遠古的聲音:先民敲打石器時,發出清脆聲響;燒製陶器時,火塘裏劈啪作響;阿爸出海捕撈滿載而歸,草屋中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靠海吃海”是南島語族先民的生存法則。作為一個向海而生的族群,南島語族先民在實踐中積累了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其足跡橫跨整個南太平洋。

這在二號展廳便可見一斑。步入其中,一麵以海浪為背景的藍色牆麵映入眼簾,海島文明故事隨之翻開篇章。沿著南島語族先民遷徙路線,該展廳有東南亞島嶼、近大洋洲等展區,陳列著航海器具、早期部落建築模型等文物,靜靜地訴說著千年前與風浪搏擊的南島語族先民勇於探索未知的冒險故事。

再往前走,互動裝置體驗點前已排起長隊。借由多媒體數字技術,大量遊客被“硬控”於此,不僅可以體驗早期南島語族先民的航海術,還能通過互動屏幕“試穿”南島語族服裝、繪製麵部紋飾。

展出的南島語族麵具極具特色。記者 郭雅瑩 攝

你能想象南島語族的美學是怎樣的別具一格嗎?三號展廳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美國寶爾博物館共同推出南島語族主題展覽,向考古迷獻上了一份文化大餐。步入其間,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麵具藝術展率先進入視野,麵具形態各異,可沿身體垂至穿戴者腰部,頗具造型感,常用於舞蹈儀式。

這是該館開館後的首個重量級展覽,布局以太平洋島嶼為軸,薈萃了源自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等國家和地區的186件珍藏,深度呈現南島語族文化與福建史前海洋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審美意識的延續。

從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今,滄海桑田,海洋文明的火種代代相傳。這片島嶼仍藏著許多未解之謎,留給世人無盡的遐思。

遠航歸來,總有故事可說。殼丘頭遺址博物館連接過去與現在,將那段以海為家、穿越風雨、傳播文明的故事,娓娓道來……(見習記者 劉宇捷 記者 張哲昊)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全球財經交易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