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在采摘黑木耳。尤溪业链
東南網4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紫怡 通訊員 王琨 張金玲 文/圖)
日前,崛起菌产曆經近半年緊鑼密鼓建設,百亿落戶尤溪縣西濱鎮的食用福建尤供農產品有限公司正式開啟試生產。該項目憑借智能化、尤溪业链自動化設備,崛起菌产深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領域,百亿有效填補尤溪縣農產品產銷環節短板,食用為當地鄉村振興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尤溪业链
閩中尤溪,崛起菌产林深水美,百亿是食用食用菌栽培的理想之地。食用菌在當地有800餘年的尤溪业链栽培曆史,明清時期編纂的崛起菌产《尤溪縣誌》就有對栽培香菇、木耳的百亿記載。上世紀90年代,尤溪就已成為全國食用菌產值超億元的11個縣之一。
近年來,尤溪縣不斷加強布局,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優化生產工藝,持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2024年,尤溪食用菌栽培規模達4.1億袋,鮮品產量3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今年,尤溪正在積極申報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聚力打造全國食用菌產業新高地。
科學布局 做大產業鏈
近日,在福建尤供農產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兩條自動化生產線正開足馬力運行,對黑木耳進行加工、分揀、包裝。
“自動化生產線包裝速度快、比重準確,具有分揀雜質、篩選有色金屬等功能,隧道式微波設備還能有效殺滅雜菌。”公司負責人詹臣鴻介紹,企業2024年9月正式成立,由福建省尤溪昌盛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省尤溪縣供銷商社共同出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今年3月完成建設。
福建尤供農產品有限公司落戶西濱鎮,離不開當地黑木耳產業的大好形勢和深厚基礎。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黑木耳采摘期。近段時間,在西濱鎮雙洋村,尤溪縣雙興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蔡華寧忙著進行黑木耳晾曬的收尾工作。“我們合作社有50多人,通過種黑木耳,合作社年產值能達1000多萬元。”蔡華寧原本在雲南騰衝種植香菇,看到家鄉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好“錢”景後,於2017年回村種木耳。
“2018年,尤溪率先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在黑木耳菌棒生產供應環節實行統一原料采購、統一菌棒配方、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尤溪縣食用菌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彭傳堯說,目前,全縣15個鄉鎮中,已有13個鄉鎮100多個村規模化種植木耳。其中,黑木耳種植規模從2012年的10萬袋,已發展到現在的7000多萬袋。
在尤溪,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共有28類。近年來,尤溪科學製定產業發展規劃,印發《尤溪縣食用菌產業集群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等文件,重點推廣“黑白結合”栽培模式,即以香菇、黑木耳為主的“黑”,以銀耳、繡球菌、秀珍菇為主的“白”,打好“一產提質、二產提升、三產提檔”組合拳,做大食用菌特色產業鏈。
“在國家珍稀食用菌產業集群、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民創業園等政策加持下,尤溪食用菌產業邁向集聚化發展。”彭傳堯說,目前,尤溪已形成以洋中鎮為中心,西濱鎮、湯川鄉為兩翼,帶動全縣規模化發展的產業布局。全縣有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123家,其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70多家。
龍頭帶動 做強產業鏈
在福建省祥雲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全自動智能培育房內,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銀耳清香,數萬朵金黃飽滿的銀耳花,正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有序下線。祥雲生物位於尤溪縣洋中鎮的省級農民創業園,是全國首家實現銀耳工廠化瓶栽的企業,日產銀耳14.5萬瓶,年產量約占全國8%,已發展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的領軍企業。
近年來,祥雲生物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優化生產工藝,建立綠色循環利用示範基地,不僅打造了適合銀耳生長的工廠化生產環境,還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們采用最新的水冷變頻技術和中央控製智能係統,可以節省約40%的用電量;還將廢棄菌渣烘幹製成生物質燃料用於鍋爐燃燒,完全燃燒後的鍋爐灰渣,則通過水膜除塵後提供給農戶,作為有機肥使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祥雲生物總經理陳祥珍說。
通過工廠化栽培,祥雲生物實現“周年有菇,均衡供應”,先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等榮譽,生產的銀耳幹品、凍幹銀耳羹等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青睞。
“在祥雲生物等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下,尤溪食用菌企業形成生產、加工、冷藏保鮮、品牌銷售一體化格局,覆蓋食用菌幹製品、飲料產品、保健品、調味品、生物有機肥等多元化產品,食用菌產業鏈進一步做強。”彭傳堯說。
目前,尤溪打造了“尤耳”區域公共品牌、“祥雲銀朵”、“天益佰優堂”、“金盛園老菇伯”等10個名牌,相關產品通過商超、電微商平台等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銷往全國大中城市以及加拿大、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創新 做優產業鏈
“尤溪食用菌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秘訣在於科技創新。”尤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正高級農藝師楊彬介紹,縣裏與福建農林大學、省市農科院等10多所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用合作,並借助滬明對口合作的契機,先後成立上海市農科院、三明市農科院尤溪專家工作站和尤溪現代農業(食用菌)上海人才驛站。
在尤溪縣桂峰金盛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出菇房內,“申耳2號”等龍爪菇試驗新品種長勢喜人。公司負責人蔡紹金告訴記者,企業發展得這麽好,多虧了上海食用菌專家宋春豔。
“企業需要什麽幫助,我們就提供什麽服務。”宋春豔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係香菇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專注香菇遺傳育種20多年。而金盛園公司是全省首家香菇溫控設施栽培示範基地,自公司成立以來,宋春豔便在此開展香菇溫控設施栽培試驗,幫助企業引進“申香1513”“申香1504”等高產優質香菇品種,並作為市級科技特派員常年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
“近幾年,香菇市場供大於求,企業效益不佳,專家為我們分析了全國的食用菌市場,建議拓展珍稀食用菌市場,並幫助我們積極尋找適合的菌種。”蔡紹金說,2023年,在專家建議下,企業改種龍爪菇新品種,年產值比原先增加了100多萬元。
與此同時,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育種室副主任王瑞娟等滬明兩地專家,還在尤溪開展“不同脫袋刺孔方式對下地後菌絲恢複及產量影響”“黑木耳菌渣回田用不同土壤改良劑對水稻的影響”等10餘項試驗,在“集中製棒、分散出菇”的技術基礎上,朝著“輕簡化養菌、綠色循環發展”方向努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係毛木耳和草菇品種改良崗位成員、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陶永新攜手楊彬、彭傳堯等基層農技專家,組建起“黑木耳提質增效技術服務科特派團隊”,在尤溪縣天草菌物種業有限公司開展黑木耳新品種選育,提升黑木耳全產業鏈設施化水平。
“試驗新品種連續3年長勢良好,液體菌種也在不斷優化,栽培關鍵技術每年都有新改進,出現大問題的情況正在逐年減少。”陶永新說,雜交新品種“天農21”已在3個不同區域完成3年試驗,並體現出耳早、出耳整齊、耳片厚且黑的優秀特質。更為可喜的是,“天農21”的產量已經超過了尤溪的主栽品種“黑山”,有望被認定為新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