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後普普通通的土里豆角

时间:2025-04-19 21:44:43来源:编辑:

房前屋後普普通通的土里豆角,加工後暢銷各地,生金成為致富的从秦处到察“金豆豆”;一根根不起眼的蘿卜,不但讓鄉親們賺到了實惠,岭深還在網上“闖”出了名氣……

隆冬時節,黄河本該是岸边三秦大地蕭瑟之時。然而,土里從秦嶺深處到黃河岸邊,生金記者看到的从秦处到察卻是產業興盛、家家興旺的岭深景象,在農產品加工車間、黄河設施大棚內,岸边到處洋溢著蓬勃生機。土里老鄉們感歎道:鄉村振興,生金真能土裏生金!从秦处到察

屋外滴水成冰。陝西省洛南縣的陝西德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裏,53歲的脫貧戶杜俊葉和十多位工友一道,正在分揀烘幹後的豆角。很快,這些幹菜將搭乘汽車、火車走出大山,銷往山東青島等地。投產5年來,從事蔬菜脫水加工的德盛公司,已帶動洛南縣11個鎮辦的7300多戶群眾參與種植豆角、大蔥、黃花菜。

“過去,豆角眼看就要熟了,卻常常沒人收,可把我們愁壞了!”杜俊葉說。現在,她家的兩畝豆角一收獲就賣給德盛公司做深加工,自己則應聘到這裏打工。苦盡甘來,她愁沒了、笑多了:“我每月賺2000多元,丈夫在外地一年能掙個三四萬元,現在兒子也工作了,日子是越來越好嘞!”

得益於以龍頭企業帶動主導產業發展的思路,不少群眾已經嚐到了“土裏生金”的甜頭。洛南縣鄉村振興局督查專員王亞斌說,近年來,通過引進龍頭企業、落實產業獎補政策,洛南的辣椒、食用菌、油葵、黃花菜、天麻等特色產業日趨壯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愈發厚實。

無獨有偶,近200公裏之外的黃河岸邊,一根根不起眼的蘿卜,正創造出一個十億元規模的產業。

清洗、分選、打包、裝車……陝西省大荔縣官池鎮石槽村的綜合服務交易中心裏熱火朝天,工人們正在一條條流水線前緊張忙碌。

李彩霞雖已62歲,打包蘿卜的動作十分麻利。今年,她家的50畝蘿卜喜獲豐收,收入20多萬元。地裏的活兒剛忙完,她又來村裏的廠子打工。從最初的“麵朝黃土背朝天”,到如今機械化耕作、滴灌設施進田,李彩霞說,有時澆完地,腳上都不沾泥。種了十多年蘿卜的她笑言,自己終於當上了“新時代的新農民”。

新農民也正在經曆著越來越多的新奇事。清洗車間不遠處的一間板房裏,幾位年輕姑娘正對著屏幕頻頻敲擊鍵盤,社交軟件的提醒音此起彼伏。

“我們村每天線上交易3000單,一年售出2000萬斤蘿卜!”石槽村黨支部書記秦中良語氣中難掩自豪。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石槽村近年來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冷藏庫,可存儲蘿卜600萬斤,還建有清洗車間、分選車間,吸引了170多位村民來此就業。

如今,官池鎮已有蘿卜相關存儲加工企業100多個,年產值超18億元,成為陝西赫赫有名的蘿卜種植和集散基地。許多當地人還帶著種子,到外地流轉土地種植蘿卜。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今年汛期,陝西遭遇多輪強降雨襲擊,洛南、大荔受災都非常嚴重。災害過後,這些地方一方麵強化動態監測,堅決防止因災返貧,另一方麵繼續牢牢扭住產業這個“牛鼻子”不放,抓緊恢複生產。

“無論到了啥時候,產業都不能鬆勁,這樣才能經受住考驗。”在大荔縣墊橋鎮南高遷村,村支書杜寶峰深有感觸地說。從早年間種西瓜,到後來種葡萄,又主動進行多次品種更迭,南高遷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65萬元,村集體積累超過18萬元。站在村口眺望,溫室大棚一眼望不到頭。

“秘訣就在於始終堅持市場化思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杜寶峰說,思維不斷更新才能把握好市場需求,也才能讓農產品越賣越好,鄉村振興的步伐越來越堅定。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全球財經交易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