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起搏器(DBS)植入手術是浙江最新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等疾病的帕金有效治療方法。繼去年10月完成全球首例“可充電、森病可遠程程控的安徽3.0T磁共振兼容腦起博器”植入手術後,2023年7月4日,成功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牛朝詩教授帶領團隊再次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藍牙可感知、接受可充電、代脑可遠程程控的起博器治3.0T磁共振兼容腦起博器植入手術。
59歲的浙江最新何女士來自浙江寧波,10多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胳膊和腿部沒勁的帕金情況,之後又逐漸有了腿部抖動、森病行走緩慢的安徽症狀,並且從左側發病發展成左右兩側肢體都有症狀。成功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帕金森病後,接受何女士一直接受藥物治療。代脑2年前,何女士的症狀進一步加重,不僅身體抖動越來越厲害,講話聲音也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力氣。藥物治療不僅療效不明顯,還出現了藥物副反應“異動症”,不受控製地甩手跺腳,歪嘴皺眉,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經當地醫院推薦,何女士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神經外科就診,經過完善的術前檢查和病情評估,何女士符合腦起搏器植入條件。
考慮到患者今後的生活質量和診療需求,在與何女士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後,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教授決定為患者植入全球最新一代的藍牙可感知、可充電、可遠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腦起博器。
7月4日上午,牛朝詩教授團隊聯合術中磁共振手術室、麻醉科醫護人員,為患者成功實施MR導向、微電極記錄輔助雙側STN可充電3.0T 磁共振兼容腦起搏器植入術。術中,牛朝詩教授團隊結合磁共振影像結構定位、微電極記錄電生理定位和臨時電刺激驗證,在大腦精準植入電極,在胸口植入脈衝發生器,並術中采集腦深部核團電生理信號,順利完成手術。術後患者感覺良好,等待3-4周腦水腫消退後就可以完成腦起搏器的開機和調試。
牛朝詩教授介紹,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又稱腦起博器,是為帕金森病等腦功能性疾病患者大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釋放高頻電刺激,調控異常神經環路,從而緩解疾病症狀的一種手術。
2022年10月完成的全球首例“可充電、可遠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腦起博器”手術,解決了帕金森病患者無法在腦起博器開機狀態下進行高強磁場磁共振檢查的難題。
而此次為患者植入的“藍牙可感知、可充電、可遠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腦起博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最先進的腦起搏器設備,由清華大學神經調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具備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它是集實時記錄腦電信號、心電信號、感知患者體位信息、無線藍牙數據傳輸和充電功能於一體的腦起搏器,能夠實現腦電信號的下載及無接觸式術後程控。”同樣,經過“抗磁”處理,患者術後可以安全地接受高場強核磁共振檢查。
▲術中演示實時采集腦電信號
牛朝詩教授表示,新型腦起搏器的可感知功能,可以在程控係統實時看到患者腦內手術靶點核團的放電情況。醫生可以根據患者腦電信號的變化,調整患者的刺激參數對患者腦內核團進行電刺激,這樣能夠實現對患者最適宜、最有效的刺激,最大程度緩解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是我國最早開展腦起搏器治療的醫院。近年來,在科主任牛朝詩教授帶領下,學科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神經調控治療中心之一。(熊赤/文 方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