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人群“神經質”程度偏高

时间:2025-04-16 23:01:52来源:编辑:

近日,高中生抑鬱障礙導致自傷行為的年抑發生,引發了全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郁障關注和探討。為此,碍表記者專門走訪了安醫大二附院心理與睡眠醫學科及相關科室,现隐心理醫生對青少年自殺、蔽何自傷現象及心理問題的关注表現及幹預措施提出了建議。

性格內向、高敏感易患抑鬱障礙

安醫大二附院心理與睡眠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青少年心理專家耿峰指出,年抑青少年處在人格形成和心理成長的郁障關鍵期,抑鬱障礙等心理問題對青少年更易產生顯著的碍表影響。“大部分有頻繁自傷、现隐心理自殺行為的蔽何青少年都患有某種或多種精神心理疾病,最常見的关注是抑鬱障礙(即抑鬱症)。”

“導致抑鬱障礙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麵原因。”耿峰分析,抑鬱障礙易發生在性格內向、敏感的人群中,這類人群“神經質”程度偏高。“‘神經質’不意味著一定有心理疾病,隻是人的一種特質。”耿峰解釋,神經質在醫學心理學上有科學的測量手段,此特質偏高的人群相對而言情緒更容易不穩定,更易產生心理問題,加之外部的刺激事件以及環境的變化共同促成了抑鬱障礙的發生。“比較典型的外部刺激,例如有些孩子經曆過家庭創傷事件,在很小的時候就目睹父母激烈吵架或肢體衝突;還有一部分孩子很年幼的時候就經曆過校園霸淩等。”升學、轉學、生活環境的改變等也是抑鬱障礙發生的重要原因。“有高敏感特質的孩子,不太容易主動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不容易快速融入集體,遠離過去熟悉環境及‘朋友圈’、過去成績很好但在升學之後發現自己成績並不突出等現實因素,是青少年抑鬱障礙發生的常見‘背景’。”對此,耿峰指出,初一、高一、轉學,改變生活環境及居住地等,是需要特別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時間節點。

“抑鬱症整體上是一種患病率高、臨床治愈率也較高的精神障礙,但由於家長對該病認識不足,導致堅持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較少,因此也有接受治療率低、複發率高的特征。”耿峰表示。

抑鬱障礙表現往往較為隱蔽

在安醫大二附院心理與睡眠醫學科病房記者了解到,目前住院患者中有六名是18歲以下青少年,其中最小的年齡11歲。據耿峰介紹,這些青少年患者中除一部分患有較嚴重的抑鬱症外,還有部分精神分裂及強迫症患者,且大多數有過自殺、自傷行為及自殺想法。“常見的青少年自傷行為包括摳手、咬自己、用拳頭擊打牆壁,更嚴重的有用頭撞牆、用小刀劃傷四肢,自殺行為有割腕、吞服大量藥物、跳河跳樓等。”

在心理與睡眠醫學科病房,記者見到了正在住院治療的14歲抑鬱症患者小文(化名)。小文上初中三年級,因“情緒低落伴自傷兩年”,於兩周前被家人送至安醫大二附院心理與睡眠醫學科接受治療。在與小文接觸中記者發現,小文對於日常的話題可以較輕鬆地與人交談,甚至表達流暢,與正常的初中生沒有差別。但在談及自身病情和家庭的話題時,她表現出了令人詫異的消極和厭倦,對治療也較為抵觸:“從小沒有朋友,家人不讓我接觸其他小朋友。”“上初一後成績開始下降,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有自殺的想法,隻是一直沒有去做。”當醫生鼓勵她積極接受治療時,她的表現極為冷漠:“我隻想從這裏快點出去。”說話間,記者的目光被小文低垂的麵頰引向了她的手臂,左右兩隻手腕內側均有數道長短不一的刀傷劃痕。

耿峰指出,抑鬱障礙及抑鬱症患者的表現往往隱蔽,不到極其嚴重的時候往往和常人沒有顯著區別,患者自身也有偽裝傾向,不願讓別人看出自己有異常。“有時候孩子會裝著笑、裝著開心,但其實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開心。還有的孩子產生了情緒及行為上的變化,家長隻是簡單認為孩子是任性、不自律、不愛學習等,沒有識別出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對此,耿峰舉例:“有些孩子表現為貪玩、沉迷於電子遊戲,有這樣現象的青少年不一定都是真正的網絡遊戲成癮,而是抑鬱的表現,玩遊戲隻是其轉移情緒及掩飾內在痛苦的一種手段。家長較容易隻看到表象,隻是對玩遊戲的行為進行幹預及製止,沒有從真正有效的途徑上去幫助、理解孩子。”

此外,除了典型的情緒差、話少、愛發脾氣等表現外,很多兒童青少年的抑鬱會出現軀體症狀,特別是在低齡的孩子中,比如頭疼、胃部不適、肚子疼等,抑鬱症狀也會引起學習成績的下降和學習效率的降低。“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要多關注孩子平時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多跟孩子溝通,如果孩子要求家長帶自己去看心理醫生時一定要重視,切莫諱疾忌醫。”

軀體症狀與心理疾病常常並存

“臨床上,許多患者軀體症狀與心理疾病並存。”耿峰指出,在其接診的青少年患者中,有不少是首先因為軀體症狀發作到相關科室就醫,未查出器質性病變但症狀一直存在,轉而到心理科就診。

“有青少年患者來到心理門診求助時,主訴感到胸悶、呼吸及吞咽不暢;還有的患者緊張或壓力大時頻繁產生腹瀉、嘔吐等症狀,短期內體重迅速下降等。”耿峰介紹,醫學上“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心身疾病幾乎可以在人體各係統中出現,臨床中,因軀體症狀持續但療效不佳,從首診科室轉診到心理科就醫的以消化內科和心內科患者居多。

安醫大二附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汪麟介紹,門診中接診過不少因胸悶、心悸、胸痛症狀前來就醫的患者,其中不乏青少年學生患者,以女性患者較多。“有些患者臨近高考或考研,感到壓力大、睡眠不規律,有的反複胸悶喘不過氣,有的是胸口突然有疼痛感。”汪麟指出,此類患者首先會予以相關檢查排除心肌炎、心律失常、甲亢、貧血、先心病等疾病。“勞累、壓力過大,對於一些患者會引起心率失常甚至心梗,這類疾病需要及時救治。也有一部分患者沒有檢查出明顯病變,會建議其放鬆心情、主動調試,如果嚴重影響到學習及生活,則建議到心理科就醫。”

安醫大二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胡祥鵬表示,一些患者反複感到胃痛、胃脹、燒心、排便困難等,到消化內科就診,但反複就診、做一係列檢查未查出器質性疾病,因為症狀持續且痛苦,患者常常會感到無助。“大腦和胃腸道之間,有一些激素是互相影響的,大腦產生的一些激素,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會影響到胃腸道的功能。而胃腸道的一些炎症因子,也通過腸道進入血液,通過一些神經體液的途徑,會影響到大腦,這是一個腦腸互動,換言之也就是軀體症狀和心理狀態的雙向影響。”

胡祥鵬指出,對於此類患者,消化內科會開一些調節胃腸道功能的對症藥物,有時也會增加調節情緒的藥物,部分患者服藥後有所好轉,也有一部分患者常規的藥物用了沒有效果,如果識別到明顯的情緒問題和精神症狀,會進一步轉診到心理科就醫。(劉理揚)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全球財經交易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