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蔣芳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带怒党每個突發事件、情绪缺位公共議題出現,先行總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理性極端言論——一言不合就開杠,三句不到就開撕,共识该消情緒先行、带怒党理性缺位、情绪缺位共識難得。先行互聯網為何越來越容不下理性討論?理性情緒為何總跑在真相的前頭?抵製運動為何風行?凡此種種,皆已成為當代網民共同的共识该消疑問與痛點。
“鍵盤俠”、带怒党噴子或杠精是情绪缺位網民司空見慣的表麵“搗亂者”,其實網絡上暗藏著一大批專職“帶怒黨”。先行
何為“帶怒黨”?理性簡言之,就是共识该消我們常說的“挑事者”“引戰者”“帶節奏者”。他們致力於放大、擴散衝突事件,推動輿論快速走向極端化。更有甚者,沒有衝突製造衝突,把正常的事情斷章取義、標簽化解讀,製造群體對立。“帶怒黨”已逐漸成為網絡輿論亂象背後不容忽視的推手。如果說網絡輿情貴在個體發聲、集成民意,“帶怒黨”則是激發戾氣、裹挾民意的操盤手。
初期,“帶怒黨”是部分追逐流量的KOL(即所謂“關鍵意見領袖”),依靠激進觀點吸引眼球。市民看不起農村人、民工被女司機痛罵……極端的觀點更容易獲得流量和關注,以此為生的自媒體為了流量,慣用手段就是通過標簽化,引導公眾對問題討論陷入極端化。
後來,出現左右互搏的KOL,一手捧一腳踩兩頭吃。典型之一就是“左手粉紅,右手憤青”的部分自媒體和大V。他們炮製誇張標題,反裝忠,黑裝粉,有時是公知,賺恨國的錢;有時又是“愛國”大V,收割愛國的流量。
再後來,矩陣式帶節奏的MCN機構不斷湧現。所謂MCN機構,就是批量製造營銷號或網紅的孵化機構,它們可以在同一平台定製出無數個各有專長、個性鮮明的“意見領袖”。這些“大號”在同一機構的運作下,或相互炒作,或故意互掐,挑動情緒,不氣死你決不罷休。
值得警惕的是,“帶怒黨”已成為網絡輿論發展、走向的新變量,熱點事件中的輿論態勢和傳播機製變得更為複雜。有的平台為了收割情緒流量,也對“帶怒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鑒於此,今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從中央層麵對網絡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麵係統的部署安排;10月18日,國家網信辦召開“清朗·互聯網用戶賬號運營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全國視頻工作會議,劍指亂象背後的“煽動網民情緒的賬號”“引發網民互相攻擊的賬號”;一周後,《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信息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發布;11月19日,中央網信辦聯合10餘個部門共同舉辦“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發布新時代網絡文明建設十件大事和共建網絡文明行動倡議……緊鑼密鼓的舉措充分顯示出監管部門治理網絡頑疾的決心和力度,也彰顯了網絡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網絡強國建設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防止“帶怒黨”傳播戾氣、綁架民意,既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做好製度設計,也需要多方加強自律、共同努力。
首先,網絡平台管理者切勿貪戀“帶怒黨”帶來的情緒流量。平台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及時對虛設標靶、通過激起民憤進而渾水摸魚、貽害輿論生態的賬號進行整治。對引戰造謠、屢教不改者堅決關閉賬號;對MCN機構簽約的KOL或營銷號進行標記,規範管理;對於經常出現在平台置頂或推薦位的各類大V,應依照其粉絲擁躉的不同量級加強審核及分級管理……焦點事件後,平台尤須注重調查複盤,厘清哪些是真民意、哪些是KOL、MCN與水軍共謀製造的假輿情,以便針對性治理。
其次,“意見領袖”要加強自身約束,做好示範。不少“意見領袖”在垂直領域各有所長,吸引了大量粉絲擁躉。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大V們理應更珍惜自己的話語權,愛惜自己的影響力,在眾聲喧嘩中做到明辨是非、謹慎發聲,尊重事實、敬畏真相,時刻謹記“互聯網非法外之地”。
第三,網民要擦亮雙眼,切勿被情緒綁架,共同增強尊重事實、獨立思考、守護常識等理念。
來源:《半月談》2021年第22期原標題:《“帶怒黨”該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