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劉晨光
“聯盟鏈的微众为何技術會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去落地,形成一個區塊鏈應用,银行源”12月10日在2021年金鏈盟會員大會暨生態大會上,马智盟链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接受界麵新聞在內的涛联媒體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布局金鏈盟是走开微眾銀行於2016年5月牽頭發起的國內第一家金融行業的區塊鏈聯盟,依托金鏈盟開源工作組協作打造了金融級聯盟鏈底層開源平台FISCOBCOS,微众为何並實現完整國產化支持。银行源當前,马智盟链FISCOBCOS開源生態圈已匯聚超3000家企業及機構、涛联70000餘名個人成員。布局
FISCOBCOS本身透露這一種開源的走开思維,開源一直是微众为何馬智濤所堅持的關鍵理念。馬智濤認為,银行源走開源之路,马智盟链對於整個軟件質量的提升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認為,相對而言,選擇開源,每一行代碼就要“見世人”,都要被公布出來,這就意味著整體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通過開源的方式也能夠吸收很多市場上麵的一些訴求。因為有一些訴求可能在現階段不一定需要去滿足、去麵對,但可能在市場上麵有另外一些企業或者是另外一些開發者,他們是需要去克服這些困境的,通過此類企業代碼的貢獻,其實就已經提前對於一個軟件做了完善,達到雙贏局麵。”馬智濤補充道。
馬智濤回憶,2015年微眾銀行就在探索聯盟鏈,彼時在全球其實也找不到一個可以達到企業級使用水準的底層平台。“所以這就好比可能在將近20年前移動互聯網早期,那時候沒有安卓係統等,當時在市麵上有上百個所謂的移動操作係統,區塊鏈技術2015年就相當於處於手機操作係統的早期階段。”他坦言。
值得注意的的是,當前很多金融機構展開對區塊鏈的探索。有研究機構在2021年9月對全球TOP100上市機構使用區塊鏈情況調研顯示,有81家機構正在使用區塊鏈技術。
馬智濤告訴界麵新聞,區塊鏈在金融場景的應用,不外乎是想達到“三升兩降”效果。即通過它來提升運營效率,改善用戶體驗,幫助金融機構提升規模,同時降成本,控風險。
事實上,當前金融機構本身很多也在布局聯盟鏈。馬智濤認為,如果回看互聯網發展曆程,互聯網技術一開始也都是局域網,然後再聯上廣域網,其實區塊鏈到最後也同樣會走過這樣的一個過程,特別是聯盟鏈的技術會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去落地。
“打通不同聯盟鏈的邊界,同樣也是依賴一些技術手段。這也是為什麽微眾投入了很多資源去探索跨鏈技術,因為未來通過跨鏈技術其實就有機會把各自所構建的一些區塊鏈應用鏈接起來,發展一些更大的生態,這也是一種大的趨勢。”馬智濤指出。
在馬智濤看來,通過開源,一方麵確實是能夠解決在機構層麵的數字鴻溝,因為往往以前都是某些機構有更強大的科技能力,某些機構會有所落後,通過開源的方式能夠把大家拉到一個比較接近的水平,來開展深度的合作。與此同時也非常有助於推動整個標準的落地。“更多人把這些技術用起來,其實也是形成了一個所謂的事實標準。”
“通過開源去大大降低別人的使用門檻以及心理門檻,從而有助於技術的廣為使用,因為大家都說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那如果這個機器是個‘黑盒子’的話,無論如何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馬智濤說。
在某種程度上,聯盟鏈的不斷發展也基於分布式理念的演變。今年10月份,微眾銀行提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DistributedDataTransferProtocol,簡稱DDTP),探討由個人發起主導的分布式數據傳輸模式。
據馬智濤回憶,微眾銀行成立之初就研究分布式架構,“一開始下了較大決心,為了可以馬上能夠麵向市場營業,可能通過買回來一些解決方案是更快的,但是並不持久,因為當長尾市場規模起來以後,一個傳統架構的業務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他坦言。
在馬智濤看來,國內的區塊鏈技術嚴格意義上已經處於全球領先的位置。“因為國內更側重如何運用區塊鏈去解決一些實體經濟問題,而反過來講,國外反而是走向虛擬化。從這個角度去看,國內更側重用區塊鏈技術來去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