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學今年36歲

时间:2025-04-17 04:06:13来源:编辑:

  原標題:“張同學”爆火背後:同村還有3個年輕人專職拍短視頻,张同学收入比上班強一些

  一個東北農村小夥起床、爆火背后做飯、同村喂狗、个年養雞、轻人嘎肉……短短兩個月圈粉逾1500萬,专职抖音博主“張同學”的拍短短視頻火了。

  張同學今年36歲,视频已有家室。张同学他擅長從身邊的爆火背后單身青年群體找到靈感,於是同村就有了“張同學”這個講述農村單身青年故事的賬號。從去年開始涉足自媒體行業後,个年他大多數時間還是轻人把自己藏在幕後,拍攝、专职剪輯、拍短想段子,參與了許多自媒體賬號創作。

  “你要是問我以前跟張同學拍段子的事,你就別問了。”沒等記者提問,“八零愣子”的第一句話如是說。

  “八零愣子”是短視頻博主“張同學”曾經的合作者。“八零愣子”的視頻同樣為展示農村人的日常生活。在其視頻下,總有人將兩人相提並論,“你的更懷舊”“張同學的音樂更好聽”……

  “去年我就和‘張同學’分開了。”“八零愣子”告訴紅星新聞,目前,他的抖音號中,兩人合作的視頻僅餘兩三個,其餘均為他自己的作品。至於分開原因,“並不是大家說的誰踹的誰,沒有什麽利益糾葛,今年也合拍過。”

▲“張同學”的短視頻  言及“張同學”的走紅,“八零愣子”認為挺好。“可能官方推吧,不推也不可能有這麽大流量,是不是?現在拍農村的都有感觸,東北農村就是這樣子。”他推測,自己的視頻,平台或有推送,但“可能推得少。”

  多位專家告訴紅星新聞,“張同學”的走紅,除了其風格化的拍攝手法、專業的剪輯能力,也離不開新媒體時代技術的普及、對城市化的反思,折射出今天新的城市化狀態下,城鄉關係的巨變。

  合作者說

  村裏有4個年輕人專職拍短視頻

  收入主要來自粉絲打賞和廣告

  “以前最早的號,是跟‘張同學’一塊合作拍的。”“八零愣子”告訴紅星新聞,分開是由張同學提出。此前,同一個段子,分別發於抖音、快手兩個平台,100萬粉絲的抖音號給了張同學,50萬粉絲的快手號則留給自己。

  疊手絹、折“手槍”、煉豬油……配以懷舊老歌,“八零愣子”的視頻作品試圖讓受眾一睹上世紀80年代的鄉村生活,“視頻裏就是我的家。但現在咱們這邊農村不是我拍的這樣,我隻是拍段子、懷舊。現在農村生活特別好。”

  同樣是展示農村生活,“張同學”的視頻並沒有如此強烈的年代感。起床、刷牙、做飯、喂貓……農村男青年的日常,配以節奏感明快的外文歌。

▲“張同學”的短視頻截圖  “我不愛說‘張同學’的東西。”“八零愣子”坦言,“因為我跟他以前是合作。太熟悉了。”

  “八零愣子”本名班偉,生於1986年。拍視頻前,他曾任建築工人、通訊公司安裝工人,拍短視頻的原因是“出車禍,腿壞了,幹不了活,就拍這個。”

  每個視頻,從構思至拍攝完成,約需“六七個小時。最難的就是冷和累。大冬天在外麵拍,比如裝點玉米杆,一拍也是一個多小時。”他和同村一位90後視頻博主搭檔,“大多數都是她幫我拍,我告訴她,讓她找什麽角度。我也幫她拍,我就是幫人拿個電話而已,怎麽拍,都是人家自己的想法。”其他村民閑暇時,偶爾也會幫他拍攝。

  “我爸媽沒有反對拍視頻。”他回憶,村裏更多的長輩“一開始不讚成,農村裏老人跟市裏不一樣,感覺你胡鬧。然後拍拍有點起色了,他就讚成了。”

  除了他們兩人,同村還有兩位專職拍攝短視頻的年輕人,其他青年則供職於各行各業。“八零愣子”稱,日後將繼續懷舊短視頻的拍攝。然而,他並不建議其他人像他一樣,“你老老實實做工作,不要全心全意投入這個東西,業餘時間可以嚐試。不是說誰拍的都很火。如果你一年一分錢也沒掙,你怎麽活?”

  “八零愣子”說,其收入來自粉絲打賞和廣告,“收入一開始不行。現在也沒有特別穩定,反正比上班強一些。”

  專家分析:

  “張同學”走紅背後

  是技術的普及與城鄉關係的巨變

  華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係特聘研究員郭燕平告訴紅星新聞,鄉村題材的短視頻日益收到關注的原因,一方麵和技術的普及有關,“以前可能是知識分子、文化藝術創作者,才有機會和資源去創造鄉村題材的作品。現在由於短視頻、智能手機、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讓普通老百姓也有機會掌握這門技術。”

  另一方麵,和反思城市化、城鎮化的大潮流相關。“現在很多年輕人常說‘躺平’、‘內卷’,這種焦慮的背後,其實是對城鎮化、城市化發展的反思,甚至是抵觸。”郭燕平說,“我們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遭遇挫折時,往往會將眼光投向鄉村。鄉村可能是一種鄉愁、一種田園牧歌、一種不同於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視覺文化今時今日正日漸豐富,“以前我們習慣看以城市為中心背景的作品,現在可能已經進入一種程式化,沒有新意了。”在郭燕平看來,以前,很多作品“可能是從鄉村的凋敝、落後、獵奇的角度去看,但現在視覺文化的發展更多元,有更多的不同種類、不同的思考進入人們的視野。”

  然而,並非所有的鄉村題材都會引發廣泛關注。究其原因,郭燕平認為,“視頻能火,並不是隻依靠這個人本身。在技媒介技術時代,背後一定是有一個平台的操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平台需要。”郭燕平表示,“像‘張同學’的火,一定離不開整個平台的數據推算。也許抖音其實推了很多個‘張同學、李同學、彭同學’……但推了一批後,張同學火了。所以前提是,這個平台需要像張同學這樣的博主,需要吸引更多的用戶進來,需要下沉用戶。比如城市之外的農村郊區城鎮用戶,他們有一些什麽樣的品位?他們關心什麽?”

  “不能認為平台好像控製了一切,”郭燕平稱,“裏麵有非常多的偶然性,包括博主自身的天賦,大眾的品位、傾向、興趣等。他不是每天隻是從事農務活動的一個普通農民,一定是掌握了媒介技術,能夠比較熟練地操作鏡頭拍攝、運用剪輯的一個人。”

  郭燕平解釋,很多拍農村題材的人,不講究鏡頭剪輯,“這種真實跟張同學的真實不是同一類。”後者有意識地建構了一種張同學風格化的真實。“他很注重每個視頻都要放一點張同學的符號進去。比如,大量第一人稱視角的鏡頭的使用、短鏡頭的使用、各種鏡頭切換非常嫻熟,剪輯也很講究,從特寫跳到大場景,這種跳躍的節奏跟他用的音樂非常吻合。這個風格,讓他在千千萬萬的視頻中可以一下子奪人眼球。”

  “張同學”視頻中的“髒亂差”一度引發爭議。對此,郭燕平認為,“它背後有一種底層的幽默感,可能他們就這麽生活:沒有那麽幹淨的環境、垃圾不會掃得很整齊、水不夠就不會仔細洗手……有這種經驗的人,就會會心一笑。但這種會心一笑,是建立在運鏡的巧思背後,而不是直接用固定鏡頭拍下來。”

  作家張豐告訴紅星新聞,“張同學”剪輯很專業、在技術上非常成熟,這是他走紅的重要原因,“以鄉村為主題的視頻很多,並不是有手機就能成功。張同學能自覺利用短視頻時代的表達手段。”

  “中國人看待鄉村的視角,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它反映出,現在新的城市化狀態下城鄉關係的巨變。”張豐舉例說,百年前,魯迅先生以精英視角看鄉村,在他的《故鄉》裏,是落後、需要改變的鄉村;今時今日,“張同學”的走紅折射出,在短視頻時代,人們以平等的視角看鄉村,“鄉村會呈現出各種狀態,而不是一切都是落後的。比如,城市裏都在裝密碼鎖,而鄉村的‘張同學’,把鑰匙放在窗戶那裏,用磚頭一壓,就走了,這是一個很有安全感的行為。城市人在這個視頻裏,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缺失。”

  紅星新聞記者彭莉

  微博熱議

點擊進入專題:現象級網紅“張同學”引熱議

責任編輯:祝加貝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全球財經交易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