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倒飛直升機救人登上央視 兒子才相信他是倒飞飛行員
黃智斌向記者講述暴風營救背後的故事。 (廈門日報記者 林路然 攝)
參與營救的直升直升機。(視頻截圖)
貨船擱淺在岸邊,机救船上9人被困。人登
●他是上央视儿集大航海學院畢業生,航海技術專業
●昨接受廈門日報采訪,才相講述暴風救援背後故事
海峽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林路然 圖/受訪者供圖(除署名外)】9月16日早上10時18分,信飞行一架直升機從風和日麗的倒飞廈門升空,往台風“山竹”襲卷的直升汕頭海門灣而去。那裏,机救一艘塞拉利昂籍貨船“LINFUNE16”號主發動機故障,人登在狂風巨浪中已飄搖了24個小時,上央视儿船上9名外籍船員命懸一線。才相一場時限為3個多小時的信飞行暴風營救由此展開,麵對12級大風和成排高壓電線的倒飞夾擊,直升機絲毫沒有退卻,它倒飛接近貨船,懸停甲板,救起全部船員,安全返航。
昨日,操控這架直升機、指揮這場營救的幕後英雄——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飛行管理部部長黃智斌接受本報采訪,講述這場猶如教科書般的台風救援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黃智斌2004年從集美大學航海學院航海技術專業畢業,是東二飛獨立培養的第一批機長。
圓滿救援
狂風和高壓電線夾擊機組用六分鍾完成救援
沒有備用機場,油箱僅夠使用3個多小時,黃智斌坦承,從10時18分起飛開始,營救行動就進入倒計時,其中現場救援的時間僅為20分鍾。可飛機好不容易飛抵報警地點,第一個麵對的問題卻是貨船“消失”了。貨船會不會沉了?黃智斌腦海中閃過一絲猜測,他沒有猶疑,駕駛飛機繼續前行。在前方約3公裏處,貨船現身了,原來貨船已經失控,被台風橫推到岸邊擱淺。來不及高興,黃智斌又緊鎖眉頭:與貨船一同進入視野的還有岸邊成排的高壓電線,高壓電線距離貨船不到1公裏。萬一飛機撞上電線,就是機毀人亡。
“連害怕的時間都沒有!”那一刻,黃智斌立即將飛機減速,可是12級大風卻毫不留情地將飛機往高壓電線上推。飛機就像激流中的一葉小船,即使再減速,仍始終無法停下。黃智斌看了一眼儀表盤,此時飛機的速度為90節,相當於46米/秒。僅用了約20秒思考,黃智斌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調轉機身,以前衝的動力對抗風力,通過倒飛的方式慢慢接近貨船。事實上,倒飛過程中,飛機一旦發生故障,處置起來更加困難,風險也更大,但黃智斌心裏隻有救援、更快地救援。
貨船擱淺,飛機也如落葉一般在空中搖搖欲墜。若按常規的絞車吊運救援,不僅飛機需要長時間懸停,而且強風中,一個接一個船員的搭載量,還會造成飛機發動機的超負荷運作。黃智斌再次有了不同尋常的想法:把飛機停在甲板上救人!盡管此時貨船傾斜,甲板十分潮濕,摩擦力小,甲板的承載力也未知,但黃智斌仍想一試。在絞車手的指揮下,他小心翼翼地采取停靠動作。成功了!飛機一落在甲板上,救生員立即引導被困船員蹲下,在保持平衡的狀態下,快速登機,安全離船。
這場暴風營救裏,從黃智斌看到船員,到船員全部脫困,總用時約6分鍾。
充足準備
第一時間規劃線路多加副油箱應對台風
12點33分,直升機降落在高崎機場,營救行動僅僅用時2小時15分鍾。“這次營救不敢說完美,但算是圓滿完成。”黃智斌說,沒有先例,沒有模擬教學,每一次營救都是獨一無二,承載極大風險的,但他和機組成員總是盡可能做好充足的準備。
黃智斌回憶,這樣的準備工作從10點03分救助飛行隊接到報警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他和其他4名機組成員第一時間規劃線路,從廈門高崎到汕頭海門港單程260多公裏,但由於距離事發地最近的汕頭揭陽機場也因台風影響,無法作為備用機場,他們發現救援隻能原路返航,這意味著總路程將超過520公裏,一路風雨交加還勢必加大耗油量。因此,出發前,油量就是機組考量這場暴風營救能否成功的關鍵。黃智斌加了一個副油箱,將總油量加至2400泵,使用行程增加至700公裏。為了在返航中應對不可避免的大風和台風搖擺不定的走勢,他還設定,一旦油量達到1100泵這一極限,他隻能返航。
與此同時,考慮到救助對象可能受傷或是落水的情況,救生員穿好全套密閉的救生服,打包救援器材,製定不同的救援方案。機務組為飛機加油,航務組申請航班通行。15分鍾後,直升飛機起飛,比常規的準備時間縮短了半小時。
爭分奪秒是機組的“習慣”。黃智斌透露了一個小細節,在營救過程中,後方接收到的軌跡信號有延誤,而他們現場救助速度太快,以至於後方一度以為他們這麽短時間就返航,是沒有救援成功。
幕後
訓練900小時
培養機組默契
黃智斌將成功營救的主要原因歸結為無數次的訓練。每年,救助飛行隊的訓練時間約900小時,除去台風天等客觀因素無法起飛的情況外,平均每天有2個架次訓練,每次飛行時間為2個小時。黃智斌說,正是在這樣高強度的訓練下,他們擁有快速識別和處置風險的思維模式,機組成員協作默契。
去年2月8日,一次考驗機組成員協作能力的救援讓黃智斌印象深刻。他記得,一艘船因為螺旋槳被漁網纏繞拋錨,漂泊在風浪中,11人被困。當直升機飛抵船的上空時,船體甚至搖晃傾斜至90度,救生員一度很難找到落腳點。在與絞車員的緊密配合下,救生員才準確落在船上。但隨之而來的晃動又帶來新的險情,連接救生員與直升機的高繩斷裂,經過多次嚐試,救生員抓到高繩,係緊船員,將船員一一送上飛機。在全部船員安全撤離後10分鍾,出事船隻就沉沒了。
黃智斌說,坐在前機艙,營救成功後,他很少能看到被救助者的臉,但他總能想象家人看到被救助者平安回家的場景,他認為,飛行隊不僅能令一個個生命重獲新生,更是拯救了一個個家庭,他感到很自豪。
花絮
爸爸經常不著家
兒子不知他職業
黃智斌今年37歲,2004年從集美大學航海學院航海技術專業畢業,是東二飛獨立培養的第一批機長。為何學航海的他會去開飛機?黃智斌說,其實東二飛中90%的飛行員都是航海專業出身,也正是因為懂得船舶,他們才能更好地為船舶上的人員施救。
事實上,成為救助隊的飛行員是一個不斷被淘汰篩選的過程。同一年招募的新人中,最後僅有兩人入職,黃智斌是其中一個。而他最終用7年成為機長,11年成為教員機長,看似漫長的過程卻也是飛行員中速度較快的。
身為飛行員,黃智斌經常不著家。在救助隊剛起步時,他甚至隻能在日落時回家,晚上10點再回到救助隊值班,以至於12歲的兒子不太清楚爸爸的職業。“以前我和孩子說我是飛行員,技術不錯,他還總說我吹牛,這次營救成功上了電視,他才相信我說的話。”黃智斌苦笑說。據悉,9月23日,因為這次營救,黃智斌登上央視新聞頻道《麵對麵》節目。